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14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常人们总是把儿童文学文本的艺术织体理解为一种平面的构造,即一种以情节为主轴的横向展开。这种理解使我们重视了儿童文学作品的情节结构面,强调情节的新奇、生动和完整,但它同时也使我们陷入了难以超越情节结构面的限制而争取到比较宽阔的美学空间的困境。譬如长久以来,我们一直期待着出现能够与优秀的成人文学作品媲美、具有很高艺术品位的儿童文学作品,但这样的作品实在难得见到。我们明白儿童文学作品不能脱离少年儿童的实际审美能力,又误以为“儿童水平”与“艺术水平”是相互抵牾和排斥、难以统一的两极,于是便为两者只能择取其一而生出无限的烦恼。这种简单化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与我们  相似文献   
2.
文本与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与接受方卫平按受:文本的再建我们知道,文本是一个多层面的立体构造物,其艺术织体包含着许多潜在的空白和未定点。很显然,这些空白和未定点需要由儿童读者通过文学接受过程来加以具体填充和再建。因此,接受不是单向的被动的接收过程,而是接收与再建互动互补的辨...  相似文献   
3.
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我们突然被拉丁美洲文学攫住了——这并不奇怪。众所周知,当代拉丁美洲文学以其色彩斑斓而又独树一帜的风貌为世界文坛所瞩目。我们看到,拉美文学在本大陆之外掀起了一股“爆炸文学”的热潮,不断有这块大陆的作家荣膺诺贝尔文学奖。今天,象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巴勃罗·聂鲁达、加西亚·马尔克斯这样的名字,已为人们所熟知。这一切,都再也清楚不过地说明了当代拉美文学在世界文坛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一一定的文学创作实践总是要求和呼唤着人们进行相应的文学理论建设。伴随着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起步,理论的重建工作也很快地被提上了儿童文学界的议事日程—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界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工程。从历史上看,现代儿童文学理论是在缺乏自身学术积累和理论传统的情况下逐渐萌芽、发展起来的。由于一批具有当时最先进的思想意识的文化精英和许多热心人士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5.
童年从被发现之初,就开始了它被禁忌、被限制的过程.图画书特殊的图文组合和表现能力使它成为了展示与禁忌有关的童年-成年权力关系以及思考这一关系的一个十分独特的场域.对20世纪不同年代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图画书作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成人统治与儿童成长之间的权力博弈过程以及童年禁忌与图画书、儿童文学中的童年美学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在《西方人类学派与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一文中探讨了近代西方人类学派对“五四”前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刻影响。我们知道,比人类学理论稍后传入中国、同样对现代儿童文学理论产生重大影响的学说是“儿童中心主义”。如果说,西方人类学进化学派的理论是以童话研究为主要突破口,进而从观点、方法等方面全面渗透到现代儿童文学理论的建设工程之中的话,那么,“儿童中心主义”则是以其高扬的“以儿童为中心”的理论旗帜,为现代儿童文学  相似文献   
7.
在清代晚期至民国初期的近代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过程中,伴随着近现代中国教育观念、内容、制度等的巨大变革,中国近代的传播媒介也有了惊人的发展,并出现了大量以中小学学生为读者对象的学生杂志,其中尤以当时的商务印书馆创办的<学生杂志>办刊时间最长.该杂志早期发表的诸多学生练习和习作,既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为中国教育史保存了当时曾经存在过的那些生动的课艺内容,展示了一代学生的集体性格与精神世界,同时它也成为了那个时代整个社会和教育变革、发展的一份生动、别致的历史档案.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分析了当代优秀外国幼儿文学作品在内容和艺术表现上的特点后认为,要提升我国幼儿文学的创作水平,就要不断丰富我国幼儿文学创作的思想和美学内涵,只有这样,我国幼儿文学创作才有可能拥有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9.
儿童文学在中国是从五四前后才逐渐走向自觉的。中国古代儿童文学的不自觉性,也就造成了古代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不自觉性。不过尽管如此,历史仍然以它自己的方式为我们留下了哪怕是星星点点的思想材料。本文试图借助中国古代有关儿童诗歌的理论思想材料,从一个侧面勾勒和描述史前期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景观。  相似文献   
10.
艺术探索与读者接受──80年代以来少年小说创作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艺术探索和接受疑难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的中国儿童文学界正处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学过程的转换期。一方面,世界上最庞大的少年儿童读者群正面临着“文化大革命”之后的精神饥荒期;人们在茫然四顾、痛心疾首之余,不免生出一缕伴着浓浓惆怅的怀旧感——50年代被称为当代儿童文学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它仍然向20年后的文坛放射着它光荣的余辉。另一方面,被传统熏陶和调教出来的人们也已经隐约意识到,一个正在到来的文学时代期待的是新的文学想象力和创造力,传统文学观念的许多方面,首先是它所负载的价值观念,将被—一重新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