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1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熙载在研究楚辞时,运用了以意逆志法、多重比较法、举借概括法等方法,从而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文学批评法。  相似文献   
2.
藤野岩友的《巫系文学论》,以宏大的视域对楚辞进行整体性研究.在纵向研究方面,藤野岩友紧扣楚辞,以"巫系文学"为理论框架,上挂下联,构建起中国文学的源流体系,向上追溯楚辞的源头;向下则归纳整理楚辞对于后代文学的影响.而在横向研究方面,藤野岩友则除了将楚辞与日本同时期或者其他时期、类型相似的文字及文学形式进行微观的关联比较研究之外;更是以楚辞为基点,对整个东西方文化心理进行了宏观的关联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离骚》的名物,大致可分为自然名物和人工名物。屈原在结撰这些名物时,并不是呆板的、随意的罗列和堆砌,而是灵活的、精心的选择和编排,以便更好地表达情意、寄托情思,从而使这些名物具有多样性、地域性、神异性、对立性、实用性五大表现特点。  相似文献   
4.
施仲贞 《兰州学刊》2010,(11):156-160
长期以来,一直有人认为《离骚》的结构杂乱无章,反复无常,殊乏镕裁。然而,《离骚》的结构特点虽不能以一般文章规矩准之,但若反复寻绎,多所参证,便知屈原当日如何精心构思,看似行文无法,实则自有周密法度之存在,自有清晰脉络之潜伏。《离骚》在结构上具有承转得体、复沓有致、虚实相济三大特点,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技巧。首先,在承转方面,主要表现为关联法、过渡法两种承接方法,表现为部分否定、全部否定两种转折形式。其次,在复沓方面,主要有语词复沓、句式复沓、情节复沓三种复沓类型,起到穷尽物貌、调整节奏、深化主旨的功效。最后,在虚实方面,大致可分为前实后虚、前虚后实两种形式,两种形式的特点皆为前重后轻。  相似文献   
5.
"异端"研究,在论语学史上成为一个争论不休的热门课题.概而言之,"异端"主要有"他技"、"小道"、"诸子百家"、"邪说"、"两端"、"不正确的议论"等六种不同解释.这六种不同解释分别代表着汉代、魏晋、南北朝、宋代、清代、当代等六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异端"研究成果.比较而言,"两端"说更为接近孔子本意.可以说,围绕"异端"而形成的争鸣乃是各个时代文化思潮和价值取向的缩影,亦是历代研究者探索真理、改造社会和安顿自身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刘熙载是晚清重要的楚辞学家.不仅在精神内核上,而且在艺术形式上,其诗赋都受到楚辞的浸染.  相似文献   
7.
《离骚》中的名物,本来只是作为客观物象而存在,一旦被屈原成功地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将其组织到作品中,就转化为审美观照的意象,融形象、情志于一体,并由此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审美特征。《离骚》名物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为绮丽关、动态关、深婉美、悲凄美。  相似文献   
8.
屈复《楚辞新注》以其鲜明的注疏特色,在清代诸家楚辞注本中显得不落窠臼而独树一帜.《楚辞新注》有着"知人论世"的注疏特色,在正文注疏楚辞之前,编选有关屈原生平际遇和思想的三段文献材料,还原再现屈原的创作视域和原意,使得读者在初读《楚辞》之前,对于屈原和他创作的社会历史环境,都有所了解和认识,形成一定的知识储备、批评导向和情感基调.同时,《楚辞新注》又有着"去繁就简"的注疏特色,它对于楚辞字词、名物等的注解,往往简明概要,并不深究、不做繁复枯燥的整理工作,更不以此为注疏的重点;对于文句的注解,往往能贯穿上下文,将文本浓缩、拈定至几个词甚至是一个字,如线贯穿,以此诠释和探析《楚辞》篇章结构之精妙、立意之精深,做到提纲挈领、微旨精义.  相似文献   
9.
在楚辞学史上,胡濬源《楚辞新注求确》是一部相当重要的《楚辞》注本。目前,学术界并未对胡濬源的生平履历、《楚辞新注求确》的成书过程与著述体例作全面的专题论述。笔者考证,胡濬源生于乾隆十三年(1748),卒于道光四年(1824),享年77岁。胡濬源《楚辞新注求确》,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时年胡濬源69岁。该书版本主要有国家图书馆藏的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长沙务本堂刊本和日本早稻田大学藏的和刻本。日本和刻本存在不少错误,其价值实不如国内藏本。《楚辞新注求确》在篇目次第、笺注编纂等方面自成体例,均融入了胡濬源本人的编著理念和学术风格。  相似文献   
10.
真正让"时间"成为一种自觉的诗学意识的,当归功于屈原。在《离骚》中,他就对时间表现出异样的敏感和独特的体验。他往往把时间感受同人生感慨联系起来,将自然时间转化为心理时间。就《离骚》的时间意识而言,其表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时间名词、时间副词以示表层时间,另一种是通过自然物象的变化、活动空间的转换以示潜层时间;其表现内涵也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回忆过去来表现"时不我遇"的失落感,另一种是通过想象未来来表现"时不我与"的忧患感。正是在与时间的对抗中,他展现出自己饱经沧桑的人生经历,表达了自己饱含血泪的生命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