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7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三种价值诉求(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以三种价值诉求呈现出来,即政治诉求、学科要求和生活需求.三种价值诉求具有一个共同的社会基础,即市场社会的建立与发展.这种共同的生活基础为三种价值诉求之间的通约创造了可能性.而在实现诉求的具体道路上,三种价值诉求之间存有三种可能的关系状态:阻隔、通约与超越.探讨它们之间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以及相互通达的可能性,无疑是人们当下研究马克思主叉中国化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哲学问题与问题哲学--论一种可能的哲学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晏辉 《学术研究》2003,(10):24-29
哲学观是对人们用以进行哲学致思方式和方法的看法 ,是对哲学的反思或后思。反思与后思的意图既在于考察哲学对象或哲学问题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更在于省察哲人进行哲思时提问题的方式、致思的层面和价值立场。反思人类哲学走过的心路历程旨在发现哲学问题与问题哲学之主题转换的内在逻辑 ,自明现代哲学的社会历史使命。哲学的定义随时代的发展又因哲思者的理论旨趣而不同 ,但从哲学的使命说 ,它总是或应该是关注人类生活和人类命运的。在现代语境下 ,我们主张一种问题式的哲学致思路径  相似文献   
3.
关于马克思人学研究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马克思人学研究中的几个基本概念晏辉在马克思关于人的研究中,使用了这样三个主要的、最基本的概念:人性、人的本质和类的特性。这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上的一致性。科学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使用这些概念的涵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入学的研究,无疑具有方...  相似文献   
4.
晏辉 《河北学刊》2006,26(1):28-34
环境在本质上属于文化的范畴,是由人的对象化活动及其产品所构成的人的生存空间和意义空间。作为过程, 它表现为自然的人化;作为结果,它表现为人化的自然,健康的环境乃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必须基于价值与文化的维度研究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参照,以他人、社会甚至代际利益作为评价环境的价值尺度,并以追求和谐与幸福为旨归。环境哲学的人文生态学转向乃是人类在解决自然生态的进程中求助于人性化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必然结果,人类正确对待自然的观念方式、政治方式、制度方式和行为方式是解决自然生态的根本出路,也是试图拥有真正人的生活的一种努力。重建人文生态具有双重效应:为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文化基础;为追求人的身心和谐与心灵净化提供现实基础。本文在梳理生态学的人文生态学转向及其限制、环境哲学及其局限的基础上,试图寻找造成环境问题的社会设置基础,主张构建人文生态是解决生态危机从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道路。  相似文献   
5.
列宁在《卡尔·马克思》和《什么是“人民之反”以及它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中,谈到了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问题.列宁指出,马克思把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划分为两大类,一个是物质的社会关系,一个是思想的社会关系;然后又从物质的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最后又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而生产力则是客观的物质的因素.这样,马克思就必然地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基本构架的统一整体,且是一个有其客观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无疑地,列宁的有关论述,为我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逻辑思路,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但这决不意味着,列宁为我们  相似文献   
6.
当代价值冲突的哲学批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价值冲突存在于任何一种社会形态及任何一个社会发展阶段。当代社会存在诸多价值冲突 ,现代化进程及其结果造成了人道与天道相悖离的事态 ,这是造成当代诸多价值冲突的直接根源。解决价值冲突的根本出路 ,一是找到提高活动效率的方式 ,二是抑制或转移日益膨胀的需求体系。即对造成价值冲突之根源的合理性的批判 ,主要是对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方式之限度与合理性的批判 ,在此基础上给出责任理念及其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7.
过程代价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价是创价的另类形态 ,是人类力求减少或规避的无价值或反价值。创价附着在创价活动之中 ,无任何成本和付出的完全创价是不存在的。代价主要有模式代价和过程代价两大类 ,而在具体的历史实践中 ,二者又紧密结合在一起 ,具体表现为共时性形态的价值冲突和历时性形态的价值冲突 ,市场经济便是这样一种充满创价与代价的经济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8.
资本原始积累是市场经济得以原始发生并运行起来的历史前提。资本主义实现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通过政策与制度安排的形式完成的,虽未经历资本主义式的剥削过程,但资本原始积累的这两种形式都涉及公正的历史形式问题,亦即涉及世俗合理性和历史合理性问题。对资本原始积累进行伦理辩护和批判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物"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词,也是它的基石,但要站在变与不变的立场上对待唯物史观,不变的是它的基本理念,变的是"物"的具体形态.而就"物"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作用而言,也不是单一的和绝对的,尚有人类的精神及其外化形式渗透其中.要在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之间作出非此即彼的抉择,这本身就是成问题的思维,因为人类社会的构成方式和维系过程是极为复杂的,绝非单一的质料与精神所能决定的了的.即便在对"物"的研究上,也应该把分析的规定与规范的要求结合起来,在"是"与"应当"之间寻找其相互过渡的内在逻辑,把事实逻辑与价值逻辑结合起来.既然"物"是流动的,那就要深入而全面地分析现代性语境中的"物"及其流动形态.总之,要在变与不变之间(态度)、"心"与"物"之间(原则)、分析与规范之间(方法)和现代与后现代之间(语境)看待、对待和引领流动的"物"和唯物史观.在原则指引下、在方法指导下、在现代与后现代语境中见出唯物史观之"物"的诸种形态.  相似文献   
10.
公共性问题的哲学前提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公共性进行哲学意义上的前提批判是对公共性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它保证了问题研究的彻底性。前提批判的主旨就是在现象学的意义上直接给出公共性的原初要素,缺少原初要素中的任何一个,公共性就不可能发生。就公共性之原初的逻辑结构说,有三个要素乃是必要性的条件:公共活动、公共理性和公共价值。公共活动构成公共性的社会基础;公共理性是公共性得以发生的主体性条件;公共价值是公共性的本质。优先探讨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尽管是预备性的工作但却是极为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