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经典诠释学的构建是面向21世纪的中西哲学走向对话与融通的具体路径之一,如何理解现代文化中的经典现象与古典意义上的“经”及其学术,是进入中西差异、古今交错之复杂的经典观念丛林的第一道门。文章以儒家经典诠释的相关线索为例证,探讨了经典的流传性及其作为活的思想源泉的本质特征,对经典的意义如何实现扩展以及典范转移的问题、经典所具有的恒常性与时代转换问题等,均做了一定的分析,并对传统经学与现代诠释学的结合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景海峰 《社会科学》2012,(2):139-146
当代中国哲学是由传统的中国哲学、东传的西方哲学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共同构成的,在学科形态上亦划分为中哲、西哲和马哲等三大领域。这三种形式的哲学在近百年的传衍、流变和转折过程之中,走过了不同的道路,形成了不同的叙述脉络和话语模式,因而各自间也壁关重重、差异甚大,甚至存在着自说自话、"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形。在全球化日益扩展的今天,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大国地位的日渐显豁,当代中国文化之身份的明晰性也更加引人关注,一个统一的中国哲学的确立成为时代的呼唤。如何打破中、西、马之间的壁垒,建设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体现哲学特有的普遍精神而又蕴含了百年中国之独特经验的新哲学体系,就成为当前所面临的急迫任务。  相似文献   
3.
新版《剑桥哲学词典》对中国哲学的重视,前所未有。中国哲学的身影开始全面进入西方学术界的视野,预示着世界哲学格局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中国哲学的现代性和当代意义,日渐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4.
韦政通指出,伦理要面对现实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传统和现代化应在相互批判的互动中相互为用,当代的伦理教育应在诸方面突破。李存山认为,儒家的三纲是中国历史演变的产物,儒家伦理可以而且应该随着中国历史的新变化而变化,由此可解构三纲,使儒家的伦理观念作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调整。景海峰探讨了三纲五常自汉以来即为儒家伦理之柱石,是儒家伦理形而上的根基,成为集结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凝聚民族精神的保障。王庆节认为,现代西方主流的“规则伦理学”和儒家的“德性伦理学”是现代社会生活不同层次上的伦理理论,不能因过分强调一个方向就走向泛道德主义,也不能因强调另一个方向而走向泛法律主义。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中应有一席之地。王立新经过对儒家伦理发生作用的方式的研究,认为它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政治运作或参与政治运作对古代政治进程和历史发展发生作用,二是通过教育对人生和社会生活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5.
回眸20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历程。将这百年哲学史划分为清末民初、新文化运动时期、三四十年代、50年代后、80年代以来等5个阶段,分别概述其主要成就,对重要代表人物的思想和每个时期的基本特征,做了勾要提玄的简洁说明。  相似文献   
6.
唐君毅(1909——1978)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当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著作对西方和东方哲学进行了综合并有所发展,建立了一个新的哲学体系,在海外享有盛誉,被称作是中国自朱熹、王阳明以来最杰出的哲学家.对于这样一位有世纪意义的哲坛巨子,国内哲学界却知之甚少,更缺乏必要的研究.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唐君毅的生平,分四个阶段对其一生撰写的主要著作一一作了概述,并略加评论。  相似文献   
7.
2008:中国哲学研究的范式变化与前景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的中国哲学研究有两个显著变化:一是"大哲学"意识的浮现与提升,试图打破哲学二级学科的框限,在中哲、西哲和马哲之间找到对话与沟通的孔道,以共同面对当前的世界格局和中国文化的新处境;二是中国哲学研究的本土化转向,特别是对以往过分依赖于西方的研究范式及方法的深刻反省和努力调整,使得学界之立场与态度、取径与方法,以及问题意识和学问关注等等,均在悄然地发生着改变。以2008年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为例,选取几个较为重要的问题,略作述评,可以见其概貌。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的中国哲学经历了拨乱反正、百废待举的艰难时段,也经过了各种新思潮纷至沓来、中西文化互竞优长、理论创造空前繁荣的大好时光,在中国哲学史界的一系列问题探索和热点关注中,我们都能够看到汤一介先生不知疲倦的身影。他通过魏晋玄学和早期道教的研究来探求新的方法,也试图以范畴研究的系统化来创建新的范式,对儒学的深刻反省和中国解释学的构想,更是把当代的中国哲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面临的挑战和身份重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有没有哲学、中国思想能否称之为哲学,是争论了百年的老问题.近年来,虽是旧话重提,但意义已全非.过去是以西方哲学为标准,全仰西方之鼻息,惟恐自家不济而千方百计地"贴"上去,以证明中国哲学的成立.而现在我们需要检讨的,却是即存的中国哲学表达形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如何受到了欧洲中心主义之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无所不在的支配,从而丧失掉民族叙事的主体性,成为西方哲学的附庸和注脚,这也是所谓的"身份重建"之主要意指.  相似文献   
10.
国内的现代新儒学研究刚刚起步,郑家栋同志就先着一鞭,于最近推出了他的《现代新儒学概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4月出版),成为大陆解放四十年来第一部系统研究现代新儒家思想的专著。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以论的形式,概述现代新儒学的思想特质;下篇以史的线索,描绘现代新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