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本文指出高等教育在国际化进程中必须重视文化教学,尤其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教学。  相似文献   
2.
非裔美国成长小说大多讲述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遭遇文化冲突的困惑,主人公多被“社会疏离”,处于“黑白”的困顿与矛盾中,文化的张力塑造着他们的性格。非裔美国青年人所处的双重文化交织场域和其所面临的双重文化困境是成长小说中反映的最为重要的问题,非裔青年的成长过程就是对此问题的不断调试过程。以《看不见的人》和《所罗门之歌》为例对非裔主人公“迷惘与回归”的成长模式进行探讨,指出非裔青年在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回归黑人文化传统才能建构真正的主体身份,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相似文献   
3.
2012年中国大学生本科红牌专业(高失业风险型专业)中,英语赫然在列。这与近年来“英语热”的持续扩散,英语在世界经济、文化、政治中的重要性及其广阔的市场需求形成了强烈反差。反思并调整当前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尤其是思考英语专业的人文类课程与技能类课程间的整合,重塑英语专业博雅课程观,从理念与实践上平衡人文课程与技能课程,是英语专业课程生态系统保持长期稳定、健康、平衡的不二法则,也是解决英语专业当前“红牌”之困境、消除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之惑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4.
《赫索格》是犹太小说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之一,身份问题是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身份迷失自然有其重要的社会原因;但是主人公对民族文化的刻意回避是其自我迷失的主观因素,主人公经历一系列的精神打击后失去身份,最终通过自我反思,认识到人生的善恶本质,在对现实的妥协中重识自我身份,这一过程说明了回归社会既是找回身份的途径,也是一种无奈的妥协。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将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模式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结合,找到它们的契合点是当今大学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