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4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1.
传统民本观与西方个体观是中西人论的重要差异。从西方个体观与传统民本观的比较中研究传统民本观 ,当是民本观研究的重要视角。传统民本观与西方个体观的不同 ,既表现在社会历史的、政治的和价值指向等不同的层面上 ,也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传统民本观的人文价值及其缺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凡跃 《河北学刊》2003,23(4):77-79
民本观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重要而特殊的存在形式和表达方式。传统民本思想以人本否定神本 ,强调富民、重民、爱民、教民 ,对君本思想及其制度具有牵制和约束作用。但是 ,传统民本思想内含等级性、体制空缺、工具设喻性的缺陷 ,与现代民主观尚存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传统法理念的差异显而易见,西方法理念的核心及其重要特征:个体性、正义性和二元性;中国传统法理念则表现出群体本位性和追求无讼与和谐的价值取向。而且,中西民族之间某些看似相同的法理念也存在内在差异。自近代始,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中西法理念又走向共生互补,因而,法理念的现代构建应当同时兼备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略论哲学的民族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也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任何历史与现实的哲学都是以各具民族特色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时代精神和文化精神。民族性是哲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不仅东西方民族 ,严格地说 ,任何民族哲学都有其个性  相似文献   
5.
社会存在理论是马克思历史观的重要理论,社会存在诠释原则是马克思审思诠释人类世界的重要视角和原则.但是,实践是比社会存在更为深刻、更为根本的范畴,社会存在的生成和本质归根到底都应当在实践中才能加以阐释.社会存在对人类世界的诠释是有限度的,社会存在难以或难以独自对人类世界的基本存在与普遍关系作出根本和最深层次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任何先进文化的构建都有其哲学的基础和支撑。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和精神实质 ,如果说宏扬传统文化是构建当代先进文化的历史前提 ,那么宏扬传统哲学也就成为构建当代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础。同时 ,只有对传统哲学进行甄别和选择 ,才能真正推进当代先进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论个体代价     
任何发展都是在付出成本和代价的条件下实现的。思考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理应关注人的代价问题。个体既是一切人的代价和社会代价的最终承担者 ,也是人的代价的最主要形式。研究个体代价 ,既要研究产生个体代价的社会条件和根源 ,也应将个体代价与社会发展纳入辩证理解之中。历史活动中的个体代价具有普遍性特征 ,因此 ,我们应关注改革和现代化过程中的个体代价问题。同时 ,关注个体代价 ,正是为了在现实生活中尽可能地减少和消除代价。  相似文献   
8.
社会存在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观点的主要问题是:将人的本质与社会存在的本质问题混同;将商品的社会存在的本质与作为整个人类社会的现实基础的社会存在的本质混同;可能把社会存在的本质归结为思想关系、政治关系;无法说明社会存在赖以生存、演进的根源和根据;在思维方法上,抽象地夸大了社会存在的社会关系的性质.根本的缺陷是忽视了社会存在的实践性本质,从而无法为社会关系本体论提供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9.
代价问题是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发展与代价共生,一定条件下代价又转化为发展的前提和动力。代价存在的普遍性,不仅根源于人类活动本身所必须认识和处理的关系的矛盾对立统一之中,而且根源于主体追求价值的多样性。因此,代价的普遍性存在应当纳入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规律的存在、内在环节、表现形式和思考之中。由于主体活动方式的差异,使中西方代价具有民族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曾凡跃 《学术界》2012,(7):176-183,290
马克思与哈耶克的国家观批判的视角差异在于:马克思认为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是社会有机体的寄生赘瘤,哈耶克认为国家和政府在知识论方面无知无能;虚幻共同体论国家观立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提出,无知论国家观的直接理论支撑是"自生秩序论"和"人的无知论";虚幻共同体论国家观是对近代契约论、黑格尔国家主义和当时资本主义现实本质的批判,无知论国家观是对西方福利国家和社会主义的全权计划体制的批判。当然,两种国家观都有其现实诠释的限度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