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20篇
综合类   1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我尝读中国诗、书、画理论,玩赏诸艺,常有一种困惑缠绕着我,如中国山水千余年来,依然枫桥夜渡、渔歌唱晚、雁落泽旁、梅兰竹菊……表面看来,似乎没有多少变化,形式的差异、内容的发展表现得都不十分明显,但却具有举世公认的艺术魅力。渐渐我发现,中国艺术的永恒魅力恰恰来自于它的生命常新的特质,它的昂然不朽的创造精神。它似同而实异,似是而实非,差异主要不是外在形式的变化,而是内在生命力的不同。生命之新是中国艺术追求的根本目标。因此,中国  相似文献   
2.
邱丽娟的《黄山组画——清梦山魂》系列,是她深入皖南写生所创作的系列作品。流连于她的艺术世界中,感到满纸云烟,风姿不凡。其中幽岩远壑,豁然在目;怪石奇松,隐然可观。迢递不尽的水,如梦如幻的雾,似有若无的烟,往复回环的云,真是满纸飘动,满幅澹宕。置身其间,感到神惊魄悸,不知不觉问,心灵也随之飘动起来了。画史上画黄山而出色者何其多矣,大师如林,远如渐江、石涛、梅清,近如黄宾虹、刘海粟,无不以其绚烂生姿而彪炳于世。故今人要画出有意味的黄山景致,出一头地,何其难矣!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被学界称为“谜团”的《石涛画语录》中的“资任”说为研究对象,从中国哲学、画学以及汉语语义阐释的广阔背景,对这一概念作了细致的辨析,认为这一概念懈含着受任、取任、胜任、保任和自任五个层面的内容,这几个层面具有内在理论联系,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石涛画不思想的个性特点,文章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资任”是《石涛画语录》中仅次于“一画”的重要概念,它被置于《画语录》结尾,有收摄全篇的用意。  相似文献   
4.
石涛的一画说主要是在禅宗影响下形成的一个重要概念,一画不是道,不是线,而是法,一切具体的法则是有为法,而一画是无为法,是最高的法,至法无法,无法即法本身,石涛强调这一无为之法,意在使画家解除一切来自于传统,概念,物欲,笔墨技法等束缚,进入到一片创作的自由境界中,所以,一画的核心是要掘发人的创造力,这一创造力是人的自性的显现,而如何使这一创造灵明自在兴现,惟有通过妙悟的认识途径才能达到,石涛的一面说,不是一个关于画法的理论,而是一种侧重于建立自性本体的理论,这一自性本体可以称为创造 本体,一画可以说是一种体物方式,一种创作原则,一种创作心境,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人生境界,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石涛在画学方面的整体看法,所以他说“吾道一以贯之。”在中国画学史上,虽然也有一画,一笔画等类似的概念,但和石涛的一画说的内涵是完全不同的,一画说是石涛独创的画学概念,如果说石涛有画学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的中心概念就是一画。  相似文献   
5.
6.
妙悟是中国美学的认识方式之一,在有的论者那里被当作最根本、最重要的认识方式。妙悟活动是以人本来具有的生命智慧来观照,生命的本源性是推动妙悟活动的内在动力因素。这一本源的觉性即中国美学中常说的“悟性”。“悟性”是体,觉悟是用,审美妙悟是由悟性发出的认识活动。  相似文献   
7.
人类虽然处于不同的文化区域、文化环境,但为了维持人与自然系统的平衡,他们有许多共同的遭遇,反映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许多共同的理想追求和意识构想,在美学上也有许多共通的审美心理和美学理论.然而这毕竟产生在不同的文化区域、文化环境,必然要受到不同的文化形态的牵制,会出现不同的理论形态,即使是一些比较接近的理论范畴也常常隐含着内在差异.本文所讨论的"虚静"论和"距离"说就是曾经被人们混淆的一对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8.
朱光潜先生曾说,看一棵古松,有三种态度,分别是科学的态度、功利的态度和审美的态度,审美态度是对科学态度和功利态度的超越。其实,在这三种态度之外,还有第四种态度,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古松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这第四种态度可以称为"生命的态度",反映了中国美学不同于西方美学的发展方向,是重体证、重天人相合的中国哲学在审美生活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幻是中国艺术观念中的一个大问题,中国艺术有从幻境界入门的思想,表达了追求生命真实的审美理想。本文从幻化、幻有、幻相三个方面探讨这一问题,对中国艺术中与此相关的一些观念作了梳理,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人画以浑然整全的境界为最高审美理想,这不是形式上的浑然不分,它由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浑朴思想转来,以艺术的形式来注释中国哲学中的"无分别境界",是传统文人画追求真性理想的一种表现形式,反映出文人画重视体验、反对技巧至上的创作倾向。本文以黄公望的浑厚华滋绘画境界为对象,分析其内在的理论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