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篇
社会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代人普遍地生活在身心苦恼之中,如何通过养生求得身心健康为人们所普遍关注.文章认为现代人的生命受到了三重污染:第一重是精神环境的污染;第二重是物质环境的污染;第三重是自然环境的污染.在三重污染下人们迷失了传统养生学中的圣贤传统,背离了反求诸己的心性方向,而外求物质条件作为养生之本.针对这一现实,禅宗明心见性的智慧追求为现代人的养生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创新人才",近来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但诸多的研讨,还比较集中在"什么是创新人才"("what?")、"为什么要培养创新人才"("why?")等一些比较宏观的问题.而当前更需要是"重心下移",着力在"怎样培养和管理创新人才"("how")问题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3.
在马一浮看来,在具体的学的层面,儒释道三家彼此不同,但在道不可传、反己自求、得道于身这三点上是一致的,即求道的方向上是相同的.思想可因人而异,生命则是人人所同,三教同认不可传的道即指身心性命之理而言.此理乃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之理.它超乎一切有限生命之有,是证悟所了,非言思可及,故不可传;它又不离一切有限生命而发挥作用,作为其本心而潜在于每个个体生命的身心中,故可觉悟证受.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经济由“单极突进”发展为“多轮驱动”,辽宁经济需要在“多轮驱动”中闯出新路。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制度瓶颈、“东北现象”、经济总量较小、工业中龙头企业较少、经济增长方式落后、资金不足等。在辽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过程中,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是关键,解决好“为谁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什么”3个基本问题是根本。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关注民生问题、社会公平问题,要进行要素整合协调发展并培育龙头企业,还要结合“五点一线”区域经济的增长极模式,注意处理好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科学实践和道教长生修炼都有求真的要求,在求真的方法上科学采取了物质实验的方法,而道教长生修炼则采取了身心体验的方法。科学实验追求的是客观物质的知识真理,而道教长生修炼体验追求的是生命活动的存在真理。科学的实验方法在实践中走到了破坏自然和戕害生命的反面,而道教的长生修炼则坚持尊重生命、尊重自然,这一点对科学实验的反面效应可有补偿作用。而道教长生修炼中由于从自身求道,偏重重视活的肉体而忽视意识思维,这一点科学实验对意识思维的重视则可起到补偿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南宁白苍岭市场扩建工程实践出发,分析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和降低工程成本的方法,以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会计科目的输入设计与实施为例,以Microsoft Visual FoxPro6.0为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分析与阐述了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输入模块的实施原理与方法,探讨了会计科目输入的程序流程,并提供了相应的程序代码。  相似文献   
8.
基于Web的会计科目输入处理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基于Web的会计科目输入处理为例,分析与探讨B/S模式下的信息输入模块的设计与实施方法和步骤,并进一步说明基于ASP的程序设计要点,提供了相应的程序流程和代码。  相似文献   
9.
马一浮在批判西方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儒学的整体思路。大体说来,马一浮认为以六艺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国家的根本,解决中国乃至全人类的问题需回到儒家的六艺文化,以道德内省的求学态度取代向外求知的思想方式,在心性上经由儒家文化的教养实现义理之性的自觉。  相似文献   
10.
李国红 《船山学刊》2011,(1):121-123
历史上儒佛道三教开展对话的基础前提是在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儒家思想实现了制度化,有了政治和社会上的客观形态,这样儒佛道三教对话的形式便表现为儒家以独尊的地位对佛家和道家的政治、社会功能价值进行评判。而佛家和道家面对儒家的评判则在儒家的独尊地住面前对自身存在的政治和社会合法性进行辩护.对话的性质是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沟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