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晚年通过对东方落后国家所处的世界历史环境、现实社会状况及其基本特点的深入研究,提出的关于东方社会未来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发展道路的学说和理论。马克思以他五十年代形成的社会形态发展理论为武器,具体地分析  相似文献   
2.
试论舆论导向的结构模式──舆论导向研究之一李广增一舆论的主体是公众,而舆论导向的主体则是宣传者,公众变成了引导的客体。所谓舆论导向,就是引导者通过传播信息和传播手段使引导对象形成公正的、正义的舆论或改变不公正的、非正义的舆论的过程。舆论导向本身是一个...  相似文献   
3.
传媒他律与新闻价值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社会制度划分 ,当今世界传媒存在着两种他律模式 :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他律模式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权力他律模式。这两种他律模式各有各的存在依据 ,它们不仅不是传媒的破坏力量 ,而且还是促进该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但是 ,传媒他律对传媒的控制要在一定范围之内 ,如果严重违背或长期违背传媒规律则会造成严重恶果。  相似文献   
4.
新闻价值论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然而,自然界、人类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新近发生的事实是很多的,记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全部事实都加以报道.那么,面对大千世界的万千变化,记者依据什么来挑选事实呢?依据的是新闻价值.编辑部收到的稿件数量之多,是任何报纸版面、广播节目都容纳不了的.欧美报纸每期数版,譬如《纽约时报》,每夭页数在一百五十页到二百页之间,新闻占一百六十栏,约十五万字.即使如此,对于每天收到的约一百二十万字左右的来稿,登载的也仅是八分之一.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来稿,编辑究竟依据什么来挑选稿件?依据什么将稿件或放在头版头条、或放在报尾巴上,或干脆投进纸篓里去呢?依据的也是新闻价值.总之,记者运用新闻价值来挑选事实、处理事实;编辑运用新闻价值来筛选稿件、处理稿件.  相似文献   
5.
正确的舆论导向与建国初期经济建设的凯歌行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建国初期到我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这一“凯歌行进的时期” ,通过对新闻媒介 (主要是党报 )在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三大改造中宣传报道模式的全面分析 ,系统总结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建国初期对经济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从以抗美援朝的爱国热情激活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以“镇反”的舆论强势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以“三反”“五反”的舆论强势治理混乱的经济秩序 ;以三大改造的深入宣传推动生产关系的快速变革等方面加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
李广增  马拥权 《河北学刊》2003,23(1):130-132
人本位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在新闻传播领域体现为受众本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出了受众本位的内涵,是受众本位的理论基础;受众本位的落脚点是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包括提供丰富的新闻信息,提供参与和利用媒体的机会,提供实用技术,提供娱乐等多个方面;传播先进文化是受众本位的中国特色.受众本位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真正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在致力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 ,还以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致力于中国政治制度的建设。建立领导干部退休制度、建立政治清明的管理机制、坚持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权组织形式。这是他对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论新闻传播在舆论形成中的主导作用李广增以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近年来十分重视新闻舆论导向问题,多次指示新闻宣传部门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在现代社会,从一定意义上说,新闻传播在社会舆论形成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研究新闻舆论导向问题,首先就要研究它们二...  相似文献   
9.
“本质真实论”在我国新闻界流行了数十年之久。近年来,新闻界对这个观点提出了许多不同意见。基于下面三个理由,我们倾向否定“本质真实论”。 第一,本质只有揭示之别,而无虚假之分。我们常说“假相”,而没有人说“假本质”。因此“本质真实论”本身提法不妥。  相似文献   
10.
<正> 改革生活方式莫忘“总要求”。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红线,就是《决定》开头指出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要求”。这是根据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作出的科学总结,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原则问题。由经济体制改革必然引起的人们生活方式的改革,当然也必须按照这个“总要求”、总原则。否则,就不能很好地指导人们从实际出发,按照社会主义的方式生活,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反而会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影响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