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3篇
  200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1.
<正> 汉武帝时开河西四郡,首先是为了打开东西交通道路,所谓“以通西北国”,即是指此。其次是为了隔绝羌、胡交通,所谓“断匈奴右臂”,即是指此。但四郡建置年代,当时记载,颇不一致。据《汉书,武帝纪》: “元狩二年秋,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率众来降,置五属国以处之,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  相似文献   
2.
青海民院《学报》一九八○年第二期载马明达《贺锦死地辨》一文,谓“贺锦确实于顺治元年元月间,在青海碾伯为当地世袭土司祁廷谏、祁兴周等人所杀”。 按贺锦于明崇祯十七年(公元一六四四)二月围攻西宁的战役中战殁。马文考定贺锦确死于青海,纠正了历史上一些贺锦并未死于攻西宁之役传说的错误,但说他死于碾伯,则仍欠正确。  相似文献   
3.
“读书贵知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学习中,“疑”的存在和解决,新疑的产生和再解决,使人们不断地向未知的领域迈进。同时,学习上的“疑”与“趣”又是互为因果、相伴而生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疑虑和喜悦,是每一个学习者共有的体会。疑是思维的发端,积疑而解则生趣。而趣与疑的存在,又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且能以此为基点,举一反三,有效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课堂教学中,质疑和解疑是密切关联不可分割的矛盾体,解疑的关键在于学生充分的讨论。因为学生的讨论可使问题情境中的…  相似文献   
4.
顾颉刚先生与西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12月25日,是古史研究大家顾颉刚先生逝世周年。作者着重介绍了顾颉刚先生对西北地区历史研究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囊家歹 我家世居化隆县甘都街,与回民同村,而四周又都杂居着撒拉族和藏族,是一个较典型的民族杂居地区。我们幼年时和回民儿童在一起厮混,有时他们骂我们为“囊噶娃”,似乎带有点轻蔑的口气。但大人们有时谈话,也用这个名称。如汉俗过了“腊八”以后,就要杀猪宰羊,炸油果,蒸馒头,准备过年(春节),于是他们便和汉人开玩笑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