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创造社是"五四"时期继文学研究会而异军突起的进步文学团体之一.他们以不同的风格,并肩前进,为促进现代文学的发展,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新文学阵线内部思想参差、风格殊异,以及新文学的发展还处在幼年阶段,前后也出现过各种争论,其中有的留在现代文学史上,已经成为众  相似文献   
2.
一九七九年,是伟大“五四运动”六十周年,是被国民党蒋介石暗杀的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教授闻一多诞生八十周年。生活里总有许多巧合。也许是一种巧合吧,在“五四运动”爆发的一九一九年五月,恰好闻一多在《清华学报》上发表了一首诗:《提灯会》。这首诗是从描写庆祝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协约国取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北京一部分学生参加提灯游行开始的。十九世纪末叶,世界殖民地已为各列强瓜分完了,列强之间的争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爱 国诗人。一九三五年,朱自清在《中国.新 文学大系·诗集》序言中说闻一多“是个 爱国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抗日战争时期,朱自清在他的 《新诗杂活》中曾指出,闻一多“在抗战 之前,他差不多是唯一有意大声歌咏爱国的诗人。”一九四六年,闻一多壮烈牺牲之后,朱自清在痛悼老友时,再一次强调 《红烛》和《死水》的“特色之一,是那些爱国诗。在抗战以前,他也许是唯一的爱国新诗人”①。象朱自清先生那样稳健、持重的学者,用历史的验证,先后几次以“爱国诗人”的高度赞誉,评价闻一多在中国现代…  相似文献   
4.
一九二○年 春 创造社的几位主要发起者都在日本求学,郭沫若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成仿吾在东京帝国大学造兵科,郁达夫在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张资平在东京帝国大学地质科。 他们都爱好文学,正在酝酿组织一个以反帝反封建为主旨的新文学团体,并计划创办一种杂志。 初春的一天下午,在郁达夫寄宿的“不忍池”畔“池之端”的二楼寓所,召开过一次会议。 郁达夫后来回忆那次会议的情况时说: “那一天午后,我和资平,二人合起来出了一块钱买了一块钱的桔子,打算开会的时候,大家吃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三年秋冬之交,在湖北省黄石市召井的“全国首届闻一多研究学术讨论会”,标志着我国的闻一多研究工作有了重大的进展。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经过热烈地讨论,对闻一多的思想及其诗歌创作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取得了一致或比较接近的意见。然而,对闻一多早期的政治、文学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是唯美主义诗人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三年前,闻一多的老朋友朱自清在《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一文中,对闻一多的一生作了十分中肯的评价,他说:“闻一多先生为民主运动贡献了他的生命,他是一个斗士。但是他又是一个诗人和学者。……学者的时期最长,斗士的时期最短,然而他始终不失为一个诗人;而在诗人和学者时期,他也始终不失为一个斗士。”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先生的早期诗篇《渔阳曲》,《闻一多全集》失收(上海教育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出版的《新诗选》已收入)。这首诗,对于研究、探讨闻一多早期的诗歌创作及其所走过的道路有着重要的意义。《渔阳曲》,系鼓曲名,即“渔阳掺挝”。最早见于《后汉书》卷八十下《祢衡传》:“(孔) 融既爱衡才,数称述于(曹) 操。操欲见之,而衡素相轻疾,自称狂病,不肯往,而数恣言。操怀忿,而以其才名,不欲杀之。闻衡善击鼓,乃召为鼓史,因大会宾客,阅试  相似文献   
8.
一九四七年六月,闻一多先生遇害一周年即将来临的时候,他的老朋友,原国民党中央政府教育部次长顾一樵(毓琇)在《文艺复兴》第三卷第五期上发表了题为《怀故友闻一多先生》的悼念文章。作者不仅以沉痛的心情回忆了与闻一多早年在清华学校同学订交、一起赴美留学、学成回国在母校教书共事的友情,而且披露了抗日战争时期闻一多婉言谢绝顾一  相似文献   
9.
<正> 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闻一多无疑是继郭沫若之后诗坛上的一位奇峰突起的爱国新诗人。关于这位诗人在诗歌创作上的杰出成就,他对我国早期新诗运动的贡献,拙作《闻一多是唯美主义诗人吗?》①曾有所论及。这里着重谈谈闻一多与“新月派”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