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2篇
综合类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初唐著名诗人王勃这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以其真挚的感情,旷达的胸怀,清新刚健、不假雕饰的语言,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一些唐诗选本,将它当作开卷第一篇,因而,使它流韵久远,广为传诵。然而,人们对末句“儿女”一词的理解却存在不小的分歧。  相似文献   
2.
再论我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宋齐说”质疑□李文初我国历史上“文学的自觉时代”究竟始于何时?这个问题,自鲁迅先生标举“魏晋”说之后①,学术界少有异议。这种共识大约维持了60年,至90年代初才有另立新说的尝试。有人把这一开端从魏晋推前至汉代,然而,...  相似文献   
3.
关于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以及他的作品所反映的基本倾向,历来存有两种极端对立的看法:一种认为他生活在晋末宋初,又是东晋勋臣陶侃的曾孙,他的地位是随着晋室的存亡而升降的,故在他的诗文中,时时流露出伤时忧国的感慨,将他描绘成忠于晋朝、耻事二姓的“忠臣”。有人甚至说他所以归隐不仕,乃是迫于形势,暂作韬晦,他是要伺机为晋报仇的。另一种意见则相反,认为陶渊明这位优哉游哉的“田园诗人”,其伟  相似文献   
4.
汉武帝之前有无“乐府”官署的存在?这个问题,自颜师古注《汉书·礼乐志》“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文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一段话,释“乃立”为“始立”以来,人们极少异议,“乐府”为汉武帝首创,成了传统的定论。一九七七年,陕西秦始皇陵附近出土一枚秦代编  相似文献   
5.
历史人物的享年,常因时代久远、资料匮乏、众说纷纭而变成难解之谜.陶渊明享年有51岁、52岁、56岁、59岁、63岁和76岁数说;在历史的回顾与审视之后,梁启超的56岁说理由最充分,影响也更大.  相似文献   
6.
句鑃与乐府     
句鑃(音勾掉),是我国古代东南沿海地区越族人民制造的青铜乐器。其形似钲,口向上,有柄可执,用槌击之而发声。过去在江苏、浙江、湖北等地都有出土。1983年秋,广州市象岗发现一座西汉前期的大型石室古墓,墓主是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音末)。墓中保存一套(八件)完好的编乐句鑃。这套句鑃由大至小依次排列,并刻有“第一”至“第八”的编码。最大的“第一”通高64厘米,重40公斤,最小的“第八”通高36.8厘米、重10.75公斤,八件共重191公斤。这套精美的句鑃的出土,除了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展示了西汉时期岭南地区的文化风貌之外。它还为我们研究古代“乐府”官署的设置和职能,提供了极为有力的物证。  相似文献   
7.
法家思想与秦王朝兴亡的关系,本来是人们涉猎已久的老问题,但如何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下进行研究,应该说还是一个新的课题。在“四人帮”控制舆论的年月,梁效、罗思鼎之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权威自命,设置了种种神圣禁区,垄断了评价历史人物和解释历史现象的权利。法家思想与秦王朝兴亡的关系,就是无论在理论上或事实上都是被他们严重歪曲和篡改了的一个禁区。本文试图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用事实从正面说清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东晋大书法家、文学家王羲之的生卒年,历来聚讼纷纭,迄无定讞,目前学术界在引用时,出现了某些不应有的混乱。本文通过有关史料的钩稽、比勘和辨析,对现存种种说法进行了审慎的考评,指出王羲之生于公元303年,卒于公元361年的说法最为可信,希望学术界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建立四十多年来,陶渊明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参与研究的人,大多是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中的专业人员,属世人所说的“学院派”,文化大革命的灾难结束后,经过拨乱反正,清除“四人帮”在学术舆论界的流毒,关于陶渊明的评价和历史定位,又引起学界的浓厚兴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渐形成,各地的旅游业蓬勃地发展起来,自然景观、人文资源的开发被提上议事日程,地方志编纂机构的普遍设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我国历代山水诗人在艺术上的审美经验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和总结。这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繁荣新时期的诗歌创作,都有积极而现实的启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