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 人格是贯穿于一个人从生到死之间,存在于主要的过程和外在行为的延续中,能把群体中的个人从他人中区别出来,表现出整体性特征的形态。作为一个社会人,其人格有内外两层结构,内部深层结构是“基本人格”,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决定着一个人在各种情境下的反应,因而部分地形成行为的一致性。外部表层结构是“身份人格”,它是指人们各自为了有效地完成按照他的身份所给予的职责,应该从事的行为类型。由于人的社会化是贯穿于其一生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要扮演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因而具有各种符合被扮演角色身份的不同的“身份人格”;并且随着时空的推移和转换,人的社会化不断深入,人格也会相应地发生一些变化,这些都使得人格具有了流动性。孔子人格的结构亦  相似文献   
2.
<正> 在七十年前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批民主主义者和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以笔为武器,对中国以儒学为主干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冲击,特别是对儒家的伦理道德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对儒家的修身之学非但没有进行清醒的批判,反而予以不同程度的肯定,甚至抬到相当高的地位。新文化运动的健将、领导人之一的陈独秀,就认为儒家“不欲人我相加”的推己及人之道是‘群己间平等自由之精义”(《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今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理应结合我们现实的价值目标,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由孔子肇其端的儒家文化实质上是一种伦理本位文化,它的基本点不外‘内圣”和“外王”两端。修身之学即属“内圣”范畴。它强调正心、修身,要求人人修养自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不断地努力克制自我,推已及人,最终达到仁人君子的圣境,自然会达到社会的普遍和谐安定状态。它的理  相似文献   
3.
作为先秦时代的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思想及由其形成、发展而来的后世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而孔子思想的基本内核,学者们普遍承认是道德思想。在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中,还没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那样全面地论及到各种各样的社会人际关系及其相应的行为道德规范。这些行  相似文献   
4.
<正> “义利”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传古时的“先王”、“圣贤”以及早于孔子的若干思想家,都曾谈过这个问题,而且或重“义”或重“利”,意见是极不统一的。“好古”的孔子敏求其涯涘岸略,既见“义利”之相互反对,又以重“义”说为适合已意,于是他割裂“义利”,得出贵“义”贱“利”的结论,并且进一步以“义利”为“君子”、“小人”的分野,从而肇开了此后二千余年“义利”之辨的先河。“义利”之辨实质上是理性,感性之争。“义”是普遍的社会道德规范,属于理性层次;而“利”则是满足人的物质欲望和感性需求的东西,属于感性层次。这在孔子那里亦是大体如此的。因此,从这里出发分析一下孔子的“义利”思想,或许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