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5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1.
当今的文学批评出现了消解社会责任及淡化意识形态的失范现象,这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原则是背道而驰的。从价值论的角度看,文学作品是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复合体,文学批评必须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2.
从启蒙运动到李普曼,西方舆论观发生了一个深刻的转向,即由倡导意见的自由市场转向对公众舆论的管理与调和。在20世纪主流大众传播理论的建构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宣传潮流的回归,舆论主导观念在工具理性的指引下与宣传研究走到了一起。舆论调查产生的结果是一种意见的集结化,而与原初互动沟通的公共性内涵有着本质差异。因此,在现代性的视野中,现代舆论调查已成为一种缺乏公共意蕴的舆论再现。  相似文献   
3.
符号学的发展和应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而文艺符号学是当代影响最大的学术流派。这一流派形成了两大潮流:卡西尔-朗格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符号学。前者的基础是康德的批判哲学;后者的基础是索绪尔和皮尔士的结构语言学。卡西尔的哲学是一种批判的文化哲学,故卡西尔-朗格理论并不在艺术范围内寻找艺术本体,而是从整个人类文化格局中界定艺术。  相似文献   
4.
人的自由与审美教育--席勒美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极力寻求改造人的新方法,认为只有通过审美教育和在游戏冲动中,人性才能得到完美的实现.他论述了现代人人性的分裂以及他对和谐的追寻;认为审美活动是人的感性、理性和谐运动的结果;指出未来是审美的王国,这是人类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正是从席勒开始,在美学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美育才真正确立了它独立的地位,并明确地将体育、智育、德育与美育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5.
“整体性”是卢卡奇文艺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卢卡奇正是运用“整体性”原则去审视和阐释文学艺术的。人的“整体性”即“完整的人”和“整体的人” ,它与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劳动分工带来的“专业化”———“片面化”相对立。现实主义艺术家在反映生活时 ,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指向“人的整体”而起中介作用的“同质媒介” ,是一个审美主客体统一的概念 ,它是指对象世界的本质性关系经过主体化、再外化于一种艺术的物质载体 ,有着无比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6.
席勒美育思想的产生 ,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西方的哲学传统与育人观念。即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和把灵魂看作是人的本性 ,因而重“灵魂净化”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奠定了近代唯理论的基础 ;康德哲学则把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朝主体性方向推进了一大步 ,遂导致了从灵魂净化到人性解放育人观念的形成。二是对康德的继承与超越。席勒正式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系统地予以阐述。他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 ,成为康德与黑格尔之间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7.
在媒介技术高度发达、媒介影响日益深入的当今社会,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话题.应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出发,以主体建构作为梳理媒介素养理论范式演变的主线,重新提炼媒介素养理论的丰富内涵及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我国正处于媒介体制转型的特殊时期,媒介素养二元分布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媒介素养理论的构建和实施,使媒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8.
人学视野下的媒介演进历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媒介发展演进的历程看,自由包含两个向度,一是对时空约束的摆脱,一是对交互性的追寻。在媒介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是围绕着第一个向度展开。而现代媒介发展主要是围绕着第二个向度展开。在这个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对自由的追寻与媒介环境对人的异化成为贯穿于其中的一个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当代美学转型的思考李欣人自王国维首次将西方美学引入中国以来,中国近现代美学已走过了一百年的历程。岁月已把我们带入了20世纪末叶,站在今日时间起点上,审视中国美学界,有关美学的转型问题,正成为学术领域广泛关注的话题。综观学术界的主要论点,大致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