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6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论语》中首先提出了"辞达而已矣"的主张.这一儒家运用语言的基本原则,对传统语言学的建立,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为了达到"辞达"的目的,《论语》中并不排斥"文饰"."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质相应,华实相符.《论语》的"辞达"观,和儒家的道德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宁夏方言研究起步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1978年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呈现繁荣发展的可喜局面。综观宁夏方言研究的成果,主要有五类,一是方言志,二是专着,三是各地地方志中的方言篇,四是研究性论文,五是教材或普通话培训材料。进入21世纪,宁夏方言研究进入了新的历史转型时期。今后要扩大研究成果,提高研究层次。在已经出版了一批方言志的基础上,对这些方言语料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科学分析总结,使其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培养后备人才,稳定研究队伍。同时要对回族话进行系统研究,尽早出版宁夏各地回族话专门志。  相似文献   
3.
“气”在《庄子》中内容广博,灵活多变,与老庄哲学思想融为一体。在庄子的思想中,“道”是“气”产生的基础。《庄子》中“气”的概念,建立在道家学说的基础上,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源,极大地丰富了汉语文化的内涵。汉语中,有许多“气化词”,其内核和庄子中的“气”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4.
:《左传》中的车马词 ,“乘”字出现频率最高 ,使用最灵活。考察“乘”字用法 ,既能归纳出《左传》中“乘”字词义系统 ,又能管窥到古汉语词义演化规律。“乘”的基本意义是“乘车” ,以这个基本义为中心 ,朝着名、量方向引申出各种意义 ,经过了由具体到抽象 ,由个别到一般的交替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从语言接触理论来考察 ,回族转用汉语主要是语言接触的结果。语言接触环境不外乎这样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 ,有限度的接触 ;第二个层次 ,宽泛度的语触 ;第三个层次 ,纵横度的接触。纵观回族母语的演变历程 ,经历了民族母语阶段、双语阶段和转用汉语阶段。这三个阶段恰恰和语言接触理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回族话形成的民族语言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回族在使用汉语时,总是打上了鲜明的民族语言烙印。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回族内部的口语交际中,所以称之为“回族话”。回族话的形成和民族母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了和汉语的区别,有着丰厚的民族语言基础。  相似文献   
7.
语言禁忌与回回民族的人文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族语言中禁忌现象的形成,基于民族宗教文化和社会人文心理.它是回族语言的特殊标记.回族语言禁忌主要由两大类构成,一类是避讳,一类是别同.这两种语言禁忌,透视出了回回民族的民族情感和人文观念,闪烁着民族智慧的光芒.  相似文献   
8.
在西北回族话中,由于宗教禁忌或民族习俗等原因,对汉语中的某些佛教词采用了回避,甚至排斥的态度,但又有意或者无意地保留了一些原本属于表达佛教意义的词,只是在使用这些汉语佛教词时,赋予了伊斯兰教内容。这种词语的回避和化用,是语言接触与文化兼容在语言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特征,使回族处在汉语文化的包围圈中,回族话也就不可避免地融入汉语的各个方言区中,基本表现形式是地异言殊;处在不同方言区的地异音殊的回族话中,却存在着一个表现民族语言特征的共性纽带,即异地同词现象。言殊和同词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地异言殊是回族以汉语为民族对内、对外交流的工具所决定的,异地同词则是为了寻找表现共同民族语言的支撑点。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兴起,具有各自的文化目的性,儒家的思想、法家的主张、道家的理念、阴阳家的学说、纵横家的论断,都在表现他们思想的最有代表性的语言符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成为我们认知诸子学说的意义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