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1.
在现代西方,抒情诗已经成为诗歌的基本形式。西方现代抒情诗去除了传统格律之后的音乐性问题,十分引人注目,至今悬而未决。现代西方诗论关于诗歌声音、音乐性的问题讨论总与诗歌意义的讨论密不可分,论述的角度围绕作者、文本、读者三个方面展开。从作者的角度来说,节奏是先于意义的;从文本角度来说,声音与意义是相互制约的;从读者的角度来说,读者接受的是意义影响下的声音效果。西方现代诗论关于声音与意义的讨论,发现了诗歌的音乐性从传统的韵律系统逐渐走向心灵的内在节奏,从而证实了西方现代抒情诗的音乐性正在向意义层面上渗透。  相似文献   
2.
李诗男 《学术研究》2022,(4):162-168
19世纪德国艺术赞助人兼批评家康拉德·费德勒(Konrad Fiedler,1841—1895)率先从理论上划分艺术学和美学的界域,区分其不同,被誉为“艺术学之父”。他借助康德认识论框架,主张“直观感觉”(Anschauung)这一视觉感性研究领域的独立,提出“可视性”的概念,围绕着这一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见解,从而在理论上建立了艺术学学科。他注重准则、理论之于独立学科的意义,特别强调艺术研究中的价值判断,试图寻求艺术学独立的学理依据。费德勒的思想影响了西方现代艺术研究,启发了李格尔、沃尔夫林、潘诺夫斯基等艺术史论家,为现代艺术学科的独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他的思想对当下中国的艺术学研究也具有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