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篇
社会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士风与义利观念的变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义轻利”,一直是中国士人所奉行的传统价值准则。到了晚清开始近代化社会转型的初期 ,保守人士还常借这一准则来攻击他们认为违反传统道德礼义的新举措。然而到了维新时期 ,受到广大士人同情和支持的维新人士 ,则不约而同地提出肯定个人功利的思想 ,显示出与“重义轻利”传统准则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于士阶层何以出现了这种价值观转向 ,以往论者多归之于民族危机刺激下 ,先进士人向西方学习“富强之道”而受到西方思想的启发1。这一思路指出了中国士人观念转变的契机及一部分思想来源 ,但还未能揭示之所以形成这一转变的社会基础和心…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六十——九十年代的洋务运动中.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一批近代工商企业和军事、文教事业——即“洋务事业”;同时,这些洋务事业中,又聚集了一批从事新式科技、文化活动的新型知识分子——即洋务知识分子.洋务知识分子适应洋务事业对新式技术、文化人材的需求而产生,并随着洋务事业的发展而发展,洋力事业是他们立足的基础,他们的命运与洋务事业紧密相连.同时,他们作为活动于洋务事业中的一支新生力量,作为洋务事业中新经济、文化因素的代表,对洋务事业也发生了一定影响.在洋务事业的创办和发展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以前 ,中国和日本两国人民基于各自的社会结构而形成了不同的学问观 ,从学问的内容 ,到学问的价值 ,以及学问对于人们生活怎样发生功用 ,二者都有很明显的区别 ,这是造成那一时期及近代以后两国对于吸收西学采取不同态度、走上不同道路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由这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吸收西学远比日本艰难缓慢的内在原因 ,在于民间学问观所形成的整个社会对于西学从学问内容层面的普遍鄙视 ,从文化价值层面的普遍贬斥 ,以及西学长期未能纳入科举 ,难以形成促进人们学习西学的动力 ,这些人们的普遍态度 ,构成了对吸收西学的强大社会阻力。  相似文献   
4.
2011-2012年的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史研究成果,既有研究空间的拓展、研究内容的扩增,也有诠释理论与分析方法的探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史学科的一些最新进展和趋向.一方面,近年出现的一些热门论题仍在延续,如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控制、救济保障、教育改革、媒体传播、大众文化、记忆建构、城市史等领域都出现了较多论著,且研究内容日渐精深.同时,2011-2012年度还有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向:其一,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日益明显.这虽有助于丰富对历史的认识,但却在一定程度增强了历史学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倾向.其二,研究领域不均衡.如灾荒救济、教育近代化研究仍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但宗教信仰及女性史领域的研究缺少有分量的著作.其三,社会史研究时段的后移也是一个新趋向.抗战时期的社会史研究较为活跃,有的还延伸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开始大幅推进.  相似文献   
5.
李长莉 《学术研究》2007,(11):88-97
本文通过对清末民初士大夫恽毓鼎日记的解读,分析了在近代最初开放时期守旧人士的多面性。指出他在其内在思想世界是固守传统价值理念的保守人物,而在文化生活世界则是一位虽钟情于旧学,但也喜欢汲取新知识、参与新文化活动的亦旧亦新的文化人。这种知识结构和文化生活方式的新旧交织,使他与时代的趋新变化具有一定的重合及包容度,展示了这一时期所谓守旧势力,也有其与新势力相互调和呼应的层面。他在西学涌入、新旧交替的时代剧变中,力图以旧道德与新知识的结合来平衡中学与西学、旧学与新学、安心与应世的矛盾,以旧道德来安置心灵,以新知识来应付世变,反映了一位信守传统文化理念的文化人,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应对方式。同时也造成了他道德与知识的撕裂,这是身处那个剧变与过渡时代的文化人普遍面对的文化困境。  相似文献   
6.
7.
徐寿、徐建寅父子所代表的科学传统李长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北京100006)一、时代与传统:主流传统和非主流传统徐寿、徐建寅父子所处的时代,即19世纪中后期,是中国屡遭列强侵略而民族危机日益加重的时代,也是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导致中西文化空前大交汇的...  相似文献   
8.
社会文化史是介于社会史和文化史之间正在破土的一门新学科,由于其贴近大众社会生活、文化心理及跨学科的优势,近年来日益受到学术界、文化界人士的注意。为了促使这门正在形成中的新学科尽快成熟,健康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学研究》编辑部和近代史所文化史研究室,于1992年10月30日在北京联合发起召开了“社会文化史学术研讨  相似文献   
9.
晚清社会风习与近代观念的演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的开放通商引起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在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上的变化,崇尚洋货、从商热、金钱至上等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的改变对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权制度的崩坏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为维新运动的发生作了必要的铺垫。  相似文献   
10.
李长莉 《河北学刊》2005,25(2):161-168
19世纪下半叶,随着通商以后洋布输入的增加,城镇市民穿用洋布日渐普及。这种衣着新习俗的形成,带来了 新的社会文化含义:洋布与土布成为城里人与乡下人衣着外观上的一般标志性区别;洋布的普及使市民中等阶层更为凸 显,认同感增强,传统服制的上下等级色彩减弱;市民的衣着消费方式更加市场化和大众化,并与近代工业制品市场相连 接;市民的衣着时尚性和流行化增强。这些由洋布流行引起的市民生活方式的变化,都与城市化和市场化的趋向相联 系,是中国社会近代化变迁在人们日常生活上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