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鲁宁 《文史哲》2001,(6):45-50
伽达默尔认为,从康德开始的对美的主观化和形式化的理解,以及与之相应的审美意识的自主性及其到处实现的"审美区分",不可避免地使近代美学陷入了主观化的困境。要走出这种困境,只有重新确证美本身所包含的真理因素和艺术本身所内蕴的认识价值,而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所着力论证的也正是这种美与真的原始关联。  相似文献   
2.
本文《“123”夜谈录》的第一篇.在全面了解近年来文艺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是关于文艺是不是意识形态,关于文艺价值,关于“恶”的问题等)讨论情况的前提下,倾力于找出这些学术问题的形成与当今文化转型期的文化情境的深层联系,并试田对文化主体所存在的间题及文化建设、文艺发展做出一个估计,力求在现实的文化背景上找到文化主体的位置与价值.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种思想流派的产生都有其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标明了其在思想史中的价值和地位,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哲学美学也不例外。但在20世纪西方文化发展的逻辑链条上对伽达默尔做出文化定位则是一个令人充满困惑的挑战,这种挑战一方面来自伽达默尔解释学理论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来自国内对西方文化分期的混乱理解。本文在克服这两方面困难的基础上,论证了伽达默尔的自由主义的后现代(广义)主义特质,初步解决了这个长久以来困扰人心的文化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4.
当文学嫁给影视——文学新桂军“触电”现象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文学的边缘崛起引起了国内文坛的广泛关注,同时作家们频频进军影视界,也成为了广西文学的一大亮点。在与影视的亲密接触中,广西文学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并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这将进一步推动广西文学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5.
加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不同于近代审美意识的理论旨趣,时间性的引入使审美主客体模式趋于崩溃.由此,加达默尔阐发了对审美理解来说至关重要的三个概念"前见"、"视域融合"、"解释学循环",理解始于前见,以视域融合为过程,以解释学循环为结果.加达默尔认为"效果历史意识"构成了审美理解的限度,从而以不同于马克思的方式论证了艺术作品的永恒魅力.加达默尔的审美理解历史性思想的意义在于为建立人与自然、社会、艺术之间的新的真正自由的审美关系提供了可能性,也为论证现代艺术的合法性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但加达默尔在强调审美理解的历史性时也存在某种程度的抽象化.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国高校普遍迎来了90后一代大学生,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彰显出来的新变化、新特点,成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面对的新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创新,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在创新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才能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浅析“趣”     
“趣”作为我国古代文论审美范畴,是指在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中所产生的一种意境情致和愉悦快感,但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对“趣”的滥用现象。因此,阐释“趣”的原发意义,分析情趣和理趣的审美特征及其内在联系,才能还“趣”以及与“趣”相关的审美观念一个真实的自我,从而提高当代人们的审美趣味,对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民主主义政治文化形成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马克恩曾经说过,每一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一种政治文化的产生,就是它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反映、时代精神的凝结。新民主主义政治文化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结果,是重建中国文化、构筑民族精神的需要.也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本文对新民主主义政治文化的形成进行了探讨,指出其是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形成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自我的变迁与意义的沉浮———读肖鹰的《形象与生存———审美时代的文化理论》李鲁宁1719年,丹尼·笛福发表了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创造了一个左手拿着《圣经》、右手拿着来福枪,独自在与文明世界隔绝的荒岛上建功立业的鲁滨逊形象;1762年,让·雅克·...  相似文献   
10.
审美与犯罪:作为人生两极的考察──评陈炎、李有祥的《美学与社会犯罪》李鲁宁通常看来,审美与犯罪可说是两种有天壤之别的事物,美学与犯罪学作为对这两种社会现象的概括和把握,更具有迥然相异的范畴特征与理论形态,然而,如果深入下去,就会发现这两种一般被认为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