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杜绣琳 《理论界》2007,(11):172-173
老子与孔子同为中国古代文化大厦的奠基者,他们各自所开创的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两个支柱,缺一不可。他们的学说中有着很多的共通性,但也有明显的学术分际,这主要缘于他们在创建自己的学说时,运恩路向截然有别。  相似文献   
2.
《淮南予》中的神游意象既具有道家的审美属性,又呈现出描写的多样化特点。其道家的审美属性反映了汉初官方文化以道家哲学为思想基础和审美追求的特征,而神游意象所表现出来的多样化的文学描写,则显示了汉初文学独有的富丽、广博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同类相应是感应现象发生的总体规律,<淮南子>从不同的主体关系探讨了艺术感应规律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并且,<淮南子>意识到了艺术感应现象是发生在不同主体之间的"感"和"应",不仅对主体之间的感应关系有所论述,而且还论述了艺术感应最重要的主体--人在艺术感应活动中应该具备的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4.
从本体意义上来说 ,“道”、“游”是同一的 :“德”是内化于人与物的“道”,“游”是得“道”、体“道”之后的精神境界。而从逻辑意义上来说 ,“道”则是处在本根的位置上的 ,“德”和“游”则是处于中介的地位的 ,“心斋”、“坐忘”则是处于基础地位上的。所以说在庄子的美学体系中 ,“游”是其审美向度上的元范畴之一  相似文献   
5.
《淮南子》中有三篇语录体论说文,即《缪称训》、《说山训》、《说林训》,三篇文章虽承继《论语》、《老子》之文体和说理方式,但更多的则表现出其对语录体说理方式的发展与创新,三篇文章均显示出相当成熟的思维艺术和说理艺术,并锐意摆脱逻辑思维的说理常规,而力求突出文学所特有的形象思维,彰显出《淮南子》语录体论说文独有的说理特点。  相似文献   
6.
“游”是庄子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在总体意义上表现为:人欲从不理想的世况之居中疏离出来、解脱出来,游是达到个体的自由境界的一种生命生存方式。庄子在切身的世境遭遇中,亦是以“游”处世,以载道之“游”实现人生的逍遥。因此,不论以怎样方式实现“游”的境界,都应“乘物以游心”,实现人的达生至乐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7.
张欣的小说《为爱结婚》,描写主人公在爱情与亲情的艰难选择中,心灵的苦痛与价值追求的困惑,使她最终从高尚走向卑微,从清纯走向世俗。这种痛苦的精神裂变深刻地揭示了在现代困境中人性是如何一步步被异化而溃退向末途绝路的,以此来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价值关怀和对如何维护人性完善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8.
辩证性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普遍特征,《淮南子》的文艺理念不可避免地具有辩证性的思维特点。又由于多人参与、博杂众家之论的写作特点,决定了《淮南子》的文艺理念之间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同与异作为中国古代两个哲学美学概念,分别代表着古人对事物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理解。《淮南子》中对同与异的艺术特征及其各自的局限性都有所论述,对二者审美特征多向度的阐发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启示既是多方面的又是深刻细致的。  相似文献   
10.
在《文心雕龙》中“情”是一个重要的范畴,它贯穿创作论、文体论、鉴赏论的始终。学界大都从情与采的关系来讨论其在《文心雕龙》中的重要意义,而对“情”自身所具有的美学内涵有所忽视。本文主要从“情”所蕴含的生命美、理性美和形式美来解读其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所具备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