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
引论确乎可以说,我们常见的文学史,大抵是作家作品的编年史著作.人们对史的线索性了解当然有赖于编撰者的辛劳勾勒,但似乎更在乎人们对史本身所包含的来龙去脉的朦然领悟.那么,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是甚么?我认为,是作家主体与其作品所包蕴的美赋予中国文学以内在的规律;文学发展的线索乃是由它所含的美勾划而成.我们称这种美为艺术精神.而美究竟是甚么?我以为,美是由乎人类实践的自由的感性汇聚,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人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因之,美随着人类历史而不断发展.美是感性的,是“人的内在尺度”(马克思语).“这当然不是个别主体单纯的随意性”,而是说美作为人类社会性历史性的本能通过“感性个体的  相似文献   
3.
东汉熹平石经平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汉政治衰败,使太学与经学的地位降迁,造成今文经空挂官学之名的形式化命运。桓、灵之际宦官掌权,朝政污浊,士人进路堵塞。党锢之祸更使士人集团丧尽元气,兔子杀戮、禁锢者群龙无首,于日暮穷途只能重又折回已经形式化的太学。这些分别是熹平石经刻立的远因和近因。  相似文献   
4.
一、外部描述:“道”的超越性与自足性《诗经·周颂·思文》有云:“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悉民,莫匪尔极。”“文”毛传释为“文德”。这里的“文德”并非是由修身持性的个体所能独立持有的道德。在宗教一层,它是承接天命的依据,此所谓“克配彼天”;在政治一层,它是受土  相似文献   
5.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