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3篇
综合类   9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26 毫秒
1.
杨厚均  胡扬 《云梦学刊》2009,30(1):91-96
对谭谈长篇小说的再考察,在研究新中国一代作家的成长时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谭谈长篇小说创作过程是一个生命意识不断觉醒与深化的过程。谭谈的长篇小说创作是20世纪50-70年代成长的一代作家在改革开放后集体转型的缩影。  相似文献   
2.
杨厚均 《云梦学刊》2005,26(1):89-92
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五四的想象大体是在两个话语体系中进行的。一是作为启蒙话语的五四想象,二是革命话语中的五四想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在现代中国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倡导革命文学的上海时期,一是确立工农兵文艺的延安时期,它们对五四的想象虽同在革命话语中进行,但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内容。这为革命的左翼现代作家在新中国后的艺术选择埋下了矛盾的种子。  相似文献   
3.
杨厚均 《云梦学刊》2003,24(2):72-74
周立波50、60年代的农村题材的小说体现了三种文化形态———民间文化形态、官方主流文化形态、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形态———的合流与牴牾,它们的合力与张力使周的小说具有开放性,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裂隙,周的小说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知识分子在文化选择上的矛盾与游移。  相似文献   
4.
废名创作中禅意的形成与嬗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适、周作人等人的启发、引导,激活了潜藏在废名身上的家乡禅文化之影响。废名因此而与禅宗结下不解之缘。废名的禅宗思想经历了由“观心看净”到“无相”、“无念”、“无住”的阶段性变化,与之相对应的创作风格为空灵静寂与洒脱自由  相似文献   
5.
革命历史记忆的建构实际上是一个历史叙事的问题,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关于革命历史的叙事经历了一个从革命的现实反映到革命的历史化讲述,再到历史的革命化讲述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建立革命历史的整体记忆。革命历史的外在时间谱系和内在逻辑结构的确立,成为革命历史叙事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八十年代中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启蒙性问题提出以后,普遍认为这种启蒙在四十年代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被中断。西方思想界对于启蒙的理解为我们考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启蒙性提供了启示:启蒙始终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主题。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的反现代性是现代人对现代性的批判。对表现美和爱的理想的执著 ,对以乡土和民族为核心的传统的回归 ,对和谐美的标准的坚守 ,是其反现代性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8.
《许诺纪念文集》(余三定编:《许诺纪念文集》,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以下简称《文集》)是余三定先生在学者研究领域里的又一重要成果,是对学术规范建设的重要贡献。许诺(1910~1993),湖南省岳阳县人,30年代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国统区担任过地下党的县委书记等职。1940年到延安后一直从事报刊编辑、新闻宣传和政策理论研究等工作,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资深理论工作者。他生前虽然没有显赫的名声,但几十年如一日,在自己的工作和研究中,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表现出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所应…  相似文献   
9.
杨厚均  高娟 《云梦学刊》2002,23(6):80-81
武汉摄影文学座谈会对摄影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对摄影文学的内在特质和创作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现实一种》描写了人性中冷酷、残忍的一面,余华背叛了前贤们社会批判以及救赎的角度,把这种冷酷与残忍视作人类原本存在的一种自在状态并加以欣赏。余华的这种“嗜痴成癖”的态度是作者自身特殊经历与这一代人在社会转型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普遍心理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作者自我抚慰、自我生存的一种特殊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