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6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1篇
社会学   7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雨果《悲惨世界》最早的中译本一部分是翻译,一部分是创作,实际上是以翻译小说面目出现的革命宣传品.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它从根本改变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角度提出了革命的主题.书中以大革命时代雅各宾派名义提出的“规矩”,可以视之为近代中国革命党人的第一个“社会革命”方案,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个公开的社会主义纲领  相似文献   
2.
杨天石 《领导文萃》2010,(17):52-55
<正>1949年,蒋介石决定将国民党及政府机构迁移台湾,自此,台湾历史开启了一个新的阶段。蒋介石作出这一决定,有一个逐渐酝酿并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很早就向往社会主义,高度评价马克思和马克思的学说,但他也不主张在中国全盘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引起工人和农民的强烈不满,以致列宁不得不改行"新经济政策"。孙中山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自己的《建国方略》基本一致。此外,孙中山很早就看出资本主义的弊端,不主张中国走西方的发展老路,但并不全盘反对资本主义,而是主张吸取资本主义的积极面,预防并避免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等社会病症。他从对美国"福特制"的研究中发现,现代资本主义仍有其自我调节、发展生产、改善工人生活的能力,因而提出四种推动"社会进化"的办法,企图对资本主义进行"改良"。对马克思的学说,孙中山认为应该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师其意不用其法"。他主张,调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推动"人类进化"的"经济能力",使之"互相为用",利用外国的资本主义,造成中国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台北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有梁启超致康有为的未刊密函一通,从此函中反映出,1911起武昌起义后,康有为曾企图发动一场政变,旨在联络满蒙亲贵,搞掉袁世凯,控制中央政权。梁启超不赞成康有为的联满倒袁计划,函中不仅对康的政变计划提出种种质疑,并对康的刚愎自用的主观主义的思想方法提出了批评。这一切显示出,此时康梁的思想已有了重大的分岐。此后则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了。  相似文献   
5.
杨天石 《领导文萃》2014,(24):129-129
从1945年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宣布结束战争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近70年。在这近70年里,日本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都发生了诸多变化,这些不同层面的不同变化聚集在一起就使得战后日本的社会结构发生了两次转型:其一是从战时统制社会向产业社会的转型,其二是从产业社会向福利社会的转型。本书正是通过对战后日本社会各个阶段、各个层面的分析,考察战后日本产业社会的形成以及产业社会是如何向福利社会转型的总过程。  相似文献   
6.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由于帝国主义控制了海关和盐税,经济始终处于极度困窘中。为了度过难关,临时政府曾先后向美、日、俄等国借款,均告失败。其中,华俄道胜银行借款是比较重要的一桩,它使本已波澜翻覆的政局更加动荡。陈其美曾在《致黄兴书》中说:“俄国借款,经临时参议院极端反对,海内士夫更借口丧失利权,引为诟病”,“终受经济影响,致妨政府行动。中山先生既束手无策,国家更濒于阽危。固执偏见,贻误大局,有负于中山先生者此其一”。但是国内外学术著作迄今尚少论及,因此,有必要作一番较详细的考察。华俄道胜银行成立于1895年12月,总行设于彼得堡,上海、天津等地设有分行。成立后,即积极履行沙皇俄国的侵华计划。它表面上是一家银行,实际上是“略加伪装的俄国财政部分支机构”。1912年2月,它利用南京临时政府的财政危机,诱使其签订了一百五十万英镑的借款合同草约。草约提出,自正式合同签字之日起,以一年为期,年利五厘,华俄道胜银行按九七扣付款。其第五条规定:“此款为民国之直接负  相似文献   
7.
柳亚子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老朋友。他一生忠诚于孙中山的遗志,积极赞助和维护国共两党的合作,是非分明,爱憎强烈,表现了一个正直的爱国者和革命者的可贵品质。坚特合作,反对分裂辛亥革命失败后,柳亚子经过长期的思索,在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他逐渐感到,在军阀、官僚和帝国主义的几路夹攻中,中国已经病势危殆,必须寻求新的治疗方案。因此,他衷心拥护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计划。一九二四年一月,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等三大政策,国民党开始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  相似文献   
8.
蒋介石的正确或不正确的反省,深刻地影响着此后一段时期台湾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些反省起了好作用,有些则如噩梦一样,仍纠缠着、牵累着历史的新一页。  相似文献   
9.
杨天石 《中外书摘》2014,(10):53-56
陈洁如曾与蒋介石同居七年。1964年,陈由香港人李时敏代笔,以英文写成回忆录。当年,纽约出版界宣称这本回忆录不久就可以出版.但很快悄无声息。直到1990年,才有人从美国胡佛档案馆里发现了这部回忆录的英文打字稿。1992年1月,台北《传记文学》和《新新闻周刊》分别连续译载该回忆录。此后,各种中文版本遂相继问世。总计从成稿到出版,经历了近三十年光阴。  相似文献   
10.
“约法”之争与蒋介石软禁胡汉民事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孙中山早年主张法治 ,晚年倾向于党治。 1 92 8年 ,国民党统一全国 ,宣布训政开始 ,由此产生党治和法治之争。蒋介石受中原大战刺激 ,接受胡适等人权派的要求 ,主张制定约法 ,进行“政治刷新” ,而胡汉民则以孙中山“遗教”为依据 ,反对在当时制定约法 ,并在许多问题上批评和牵制蒋介石。其结果是 ,蒋介石以暴力压制不同意见 ,一场有关民主和法治的论争转化为反民主、反法治的演示 ,国民党由一党专政进一步发展为个人独裁 ,陷入规模更大、时间更长的分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