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和早期领导人,陈独秀早在大革命时期就开始对农民问题进行了探索与思考,从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农民思想。他的农民思想虽然包括一些错误的观点,对农民运动起了阻碍作用,对国民革命的失败产生了影响,但是也包含有许多先见性的思想,如分析了农民的阶级性、对革命的态度,提出了农民政策,为当时农民问题的解决作出了一定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2.
3.
在孔子的仁学体系中,仁是本体,孝是功用,行仁要从行孝开始。孔子主张对父母的“孝”要以“敬”为核心,“敬”的具体表现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在父子关系上,强调“父子相隐”,“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孝”向外推扩就可以“移孝为忠”,“孝治天下”,达到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4.
文化发展繁荣离不开传承和创新。文化传承创新关乎到国家的统一、富强以及能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作为地方高校,应针对区域文化的特点,努力发掘区域文化资源,推进区域文化传承创新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充分发挥其在区域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语》中出现“仁”有109处,而“创”仅一处。长期以来人们视孔子创立的儒学为泛伦理学,对其“创造”思想鲜有关注。虽然孔子没有明确提出“创造”一词,但我们可以从《论语》重“生”的思想中发掘出孔子哲学的创造性。本文从本体论、知识论、价值论和境界论四个层面来审视孔子的创造性思想,以期为中国新哲学建设作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论《易传》“生生”学说对中国新哲学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文化有两种精神相对峙,一种是刚健的,一种是柔顺的。《易传》"生生"学说所代表的正是中华文化的刚健精神。自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哲学建设以来,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张岱年的综创论、方东美的生命哲学、张立文的和合学均在继承《易传》"生生"学说的基础上,构建起各具特色哲学体系,展现了中华文化刚健的创造精神,指引了中国哲学重建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重视和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党必须更加重视学习,更加善于学习。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