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李清照是一位诗、词、散文俱有精深造诣的优秀女作家。她的散文一直被视作南宋文采派的杰出代表。但历代的研究重词而略文,其散文艺术尚无专门、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拟就此略作考察,以就教于方家。一、抒写性情,广寓识见:易安散文的立意与旨趣抒写性情,广寓识见,是易安散文的重要特征。李清照才高学赡,情感细腻丰富,故所为文,洞见博学睿智,尤显性情趣尚。如《打马图序》通过打马图经的问世,抒写平生喜好博戏的  相似文献   
2.
<正> 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说,曾在古代文学史上和文艺批评领域发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随着黄庭坚研究的不断开展,人们对于此说的认识也日趋深化。笔者认为,此说的价值和意义绝不止于诗歌创作的求新,更重要的是,它褐橥了古代文学创作中的一条艺术规律。本文试图从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实际和理论发展两方面,对其成说的渊源、基础与影响作些考察和研究。一、周秦两汉的作品沿袭与理论滥觞黄庭坚的“点铁成金”说见于《答洪驹父书》,文存本集;“夺胎换骨”论为释惠洪《冷斋夜话》所载,亦传毛世。前者着眼于语言,后者立足于诗意,侧重点虽各有不同,而基本精神都是强调在学习借鉴和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全部历程  相似文献   
3.
世间学问包罗万象,治学门径各不相同,但至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离不开文献,离不开古人所谓治书之学,今人所谓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汗牛充栋,内容地负海涵,治理中国古典文献是古代思想文化研究的基础性工作,而其本身也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疆域,具有独立的价值意义。本刊专设有"文献与考辨"栏目,其故亦正在于此。重视文献是中国学术的优秀传统,也是清华大学文科的优秀传统。王国维先生在"清华学校研究院"授课时提出取地下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旧材料互证,主要谈的就是运用文献的方法,体现的是对文献的重视。为继承和光大这一优秀的学术传统,清华大学于2008年4月成立"清华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由中文系教授、中华书局原总编辑、长期从事古典文献和文史研究的傅璇琮先生担任主任,聘请校内外专家10余人担任研究员。顾秉林校长在中心成立仪式上强调,中心的成立是清华大学继续全面推进文科建设、努力创建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的重要举措。为此,本刊约请中心部分研究员撰写了一组文章,或通过对具体文献的释读纠谬说明文献学的重要性,或分析传统古典文献学的当代新内涵,或介绍中心近期文献与文学相结合的研究项目,或思考整理古籍和继承传统文化之间的重要关系,正体现了中心主...  相似文献   
4.
宋代散文体裁样式的开拓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散文所以能取得空前成就,与体裁样式的开拓和创新密不可分。作者通过多种数据统计和大量例证分析,论述了宋代散文中具有重要开拓性体式的发展创新、渊源流变,并分别揭示了其美学特征和文化意蕴。文章认为“记”体散文至宋而勃兴,书序入来始得长足发展;宋人题跋蔚成景观;文赋是古文运动影响的结晶;文艺散文的虚拟性具有委婉深沉的美学效果;诗话、随笔和日记的创制,开启了文学大众化的新路子。体裁创新乃宋文繁荣的重要因素,且与时代精神、人文环境和作家的体裁意识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5.
<正> 黄庭坚以诗名世,号为宋诗代表而与苏轼并称。其词成就虽不如诗,但亦颇受世人推重。晁补之称许黄词“高妙”(吴曾《能改斋漫录》),陈师道谓:“今代词手,唯秦七(观)黄九(庭坚)耳(《后山诗话》),李清照推山谷为北宋知词四家之一,苏轼赞赏其“清新婉丽”(《能改斋漫录》)。后世词家和论者也多有褒扬:或云“精妙可思”(先著《词洁》),或日“清迥独出,骨力不凡”(黄蓼园《蓼园词评》),或称“妙脱蹊径,迥出尘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等。今天,当我们多角度、多层次地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6.
苏轼与黄庭坚交游考述杨庆存苏轼与黄庭坚这两位宋代文苑巨子的友谊,始自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时苏轼在湖州太守孙党处见到黄庭坚诗文后叹赏称誉,熙宁十年(1077)在济南李常处又对黄氏诗文再次推许褒扬。元丰元年(1078)春末夏初,苏轼接到黄庭坚投寄...  相似文献   
7.
<正> 我国古代“小说”的概念是随着小说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所谓“小说之名虽同,而古今之别,则相去天渊”(清·刘廷玑《在园杂志》)。小说批评的涵义亦然。宋代小说批评理论处于承上转下的过渡期,有其特殊地位。中国古代的小说“始乎周季,盛于唐,而寝淫于宋”(绿天馆主人《古今小说·序》)。小说批评论大致也相似。《庄子·外物篇》已有“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的说法,东汉桓谭在其《新论》中阐述古小说的创作特点、意义是:“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文选》卷三十一江文通《拟李都尉  相似文献   
8.
<正> 张耒在《读黄鲁直诗》中说:“江南宿草一荒丘,试读遗编涕不收。不践前人旧行迹,独惊斯世擅风流。”这首悼友之作点出山谷诗的妙处在于不甘因袭前人,而独辟蹊径地创造了个性化的诗风,引起了世人的重视。张耒的意见是符合山谷文艺观及其诗歌创作实际的。然而,对山谷文艺观及其诗歌艺术应如何评价,人们的认识却向来并不一致。因而,对此就有必要进一步加以研讨。黄庭坚的创作主张,影响最大的是被后来江西派奉为创作纲领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法。前者见于《答洪驹父书》:“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  相似文献   
9.
宋代琴文化,是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文明发展智慧的经典范例,"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尊道贵德"的三大理念表现充分。宋人继承上古"以琴治国"思想精髓,熔道、德、政、人、琴、乐于一炉,创造了琴乐实践与思想升华浑然一体的新境界,表现出强大的艺术创造力。宋人视琴为"内圣""外王"、形上之"道"与形下之"器"完美结合的现实存在,将琴所承载的道德品格观念与追求上古"圣治"理想相结合,使汉唐淡化的"政统"属性得以回归。士人以"自适"与"体道"为旨归,形成"重意轻音"与"大音希声"的哲思认知,赋予琴文化更为深刻的人文内涵。以琴表达家国情怀,更是颇具时代特征的观念实践与精神超越,底蕴深刻丰富。琴与文学、历史、哲学及其他艺术门类的融通,呈现出"天人合一"的新面貌,为"宋型文化"之代表。宋代以后,琴文化朝着艺术的专精化、理论化和普及化方向发展,"为治"属性消失,却创造了艺术新辉煌。宋代琴文化"同民心而出治道",对当代新文化建设和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10.
孔子"和"文化思想及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和"文化思想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具有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文章分析了孔子时代的社会危机与"和"之重大价值的发现,梳理了孔子"和"文化思想体系的理论架构。作者认为,"和"是孔子文化思想的精髓和统领,"仁"、"礼"与"中庸"是实践"和"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孔子毕生倡"仁"崇"礼"、推行"中庸",致力于"和"文化思想的创造,建构了民族特色鲜明的体系。文章指出,孔子"和"文化思想的巨大魅力在于"以人为本",关注现实,在于创造性地弘扬前代的优秀成果,思考人类的和谐有序、文明发展,其思想精髓对当今人类的发展仍然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