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4篇
丛书文集   16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学生与实习教师的情感关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的《中学生与实习教师情感关系调查问卷》,对初一初二学生共44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中学生与实习教师的情感关系主要包括亲密性、和谐性、冲突性、回避性四个方面的内容.(2)从中学生角度进行分析,在学生生源地上差异不显著,在学生的性别上只有在冲突性方面差异显著,在学生的年级上差异显著.(3)从实习教师角度进行分析,在实习教师的性别、实习时间上差异均不显著,在实习科目、实习时长上差异均显著.(4)影响中学生与实习教师情感关系的因素从中学生反映的实习教师特征来讲,主要包括实习教师的性格、对工作的态度、对学生的尊重和关心等内在特征.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与独立人格--一种文化价值观的契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要求有独立人格的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超越传统文化的人格取向,以一种新文化价值标尺,契入市场经济的文化价值理念,认同在以市场经济为价值取向的符合现代性的独立人格.  相似文献   
3.
杨建祥 《领导科学》2012,(18):25-27
曾国藩自滚自爬,悟出一套别具匠心的做官秘诀。他仅用一字,作了最富实践性的概括——"熟"。曾国藩对求"熟"深有感慨:"人有恒言,曰‘妙来无过熟’,又曰‘熟能生巧’,又曰‘成熟’,故知妙也、巧也、成也,皆从极熟之后得之者也。  相似文献   
4.
崔骃<官箴>(三首)主要通过政治历史的变迁深刻反省儒家政治道德.这种反省精神表现了儒家政治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并包含了德政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道义意识等有关执政能力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朝鲜实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李栗谷开拓的实学思潮,渊源于儒家思想,但是又有着鲜明的理论特色。栗谷以其儒家立场从“为政—民本”的实学理论架构出发,拓宽出儒家政治道德意义里的为政之道,并显示出栗谷在这种意义中的论证所包蕴的儒家立场之实学特色。  相似文献   
6.
杨建祥 《东岳论丛》2000,21(2):115-117
《管子》一书天人关怀中的持满思想依“人与天调”向度 ,根基立在“持满者与天”。持满 ,既有天道之本体根据 ,又系人道之辩证所为。即便功名成亏 ,也符合“持满者与天”之理。天人关怀中的持满有道 ,具有存在论意义上的持满关切 (先与后、忧与乐、生与死 )。辨析《管子》一书天人关怀中的持满思想 ,可以发现其持满有道观念中既具有丰富的德性意识 ,又具有深厚的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7.
关照德性价值、关照德性的本体存在意义,应当成为当代经济学和哲学联盟的主流意识。经济哲学的再度崛起,与20世纪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假定所遭遇到的困境有直接关联。西方主流经济学背离古典经济学“经济人 道德人”的理论传统,它把“个人”的社会性本质、制约个人的制度因素、法律因素、文化因素、道德因素等抛置不顾,而以单纯抽象的理想“经济人”———即最大化地追求和实现个人利益的人来代替生活世界中“现实的个人”,并依此为基础来从事经济的运作和研究,其后果就是:对经济学的考究愈来愈注重其“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层面…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曾国藩的“自概”哲理。天道忌盈,人道忌满。人盈满,是他概抑或先自概?曾国藩主张先自概。他提出“自概之道”,意在持盈保泰,持满有道,但包含着不少辩证法思想,对我们今天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杨建祥 《中州学刊》2013,(1):122-126
"熟仁",是儒家文化中一个极富意蕴的概念。二程的"熟仁"之辨别具一格。二程论"熟仁",依孔、孟熟仁之意而来,并以特殊的创意,化"熟仁"为方法论,努力挖掘孔、孟"熟仁"之底蕴,并以"心熟"、"敬以直内"、"学要信与熟"、"若要熟,也须从这里过"等几个方面,深入展开了自孔、孟以来的"熟仁"观念,并赋予了"熟仁"在做人之道、做官之道上的特殊内容,也特殊地成为了儒家"熟仁"观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看作是人的普遍存在,而人的德性力量正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个部分、一种展显、一份拥有。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德性力量具有存在论意义,它包括德性力量成为人的普遍存在的自我肯定形式和人的德性的个体化。马克思又注意到了人的德性力量在“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显现和人的存在的新的充实”中的存在论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