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4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2篇
社会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桂萍 《回族研究》2006,(1):128-134
马德新坚持务实的民族观、理性的宗教观和宽容的文化观,在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下,试图通过政治活动与学术活动,为中国伊斯兰教和云南回族寻求一条理性的发展道路,为云南回汉冲突寻找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由于种种原因,他的理想未能实现。但我们以为马德新务实的民族观、理性的宗教观和宽容的文化观今天依然有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2.
学界及社会各界对伊斯兰教赛莱菲耶存在三个认识误区:一是聚焦当代赛莱菲耶运动及不同的赛莱菲耶团体的政治层面而忽视其更为根本的教义思想、教法主张及特点,实际上赛莱菲耶的政治主张不一,有的积极参与政治,有的拒绝卷入政治;有的主张武力革命,有的采取合法手段参与政治;有的支持本国政府,有的反对本国政府。二是把当代赛莱菲耶的广泛传播和较大吸引力归因于沙特阿拉伯的经费支持,实际上赛莱菲耶团体的许多捐款不是来自沙特,一些赛莱菲耶追随者敌视沙特王室的统治和政策。三是把国际赛莱菲耶与中国赛莱菲耶视为具有相同内涵与特点的思潮和运动,实际上中国的赛莱菲耶不具有政治色彩,但它与国际赛莱菲耶具有宗教上的联系。本文通过对中外文文献资料梳理当代赛莱菲耶在穆斯林世界的发展、赛莱菲耶的教义思想和教法主张及特点,结合我们对甘肃、陕西、云南等地赛莱菲耶的田野调查,分析当代赛莱菲耶对中国穆斯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回族作为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与伊斯兰教的关系密不可分。伊斯兰教的教义教法与礼仪规范,深深影响着广大回族穆斯林的观念和行为。回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又赋予了伊斯兰教新的时代特色。本文试就大厂回族自治县的回族经济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关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同属天启宗教,有共同的"先知传统",有共同的历史责任.历史上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与基督徒之间的关系,既有冲突、矛盾、对立的一面,也有和平相处、彼此尊重、相互依存的一面.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和谐共处的历史经验,可为当代建构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和谐关系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的根本区别体现在"天道"(神道)方面,为避免回族对儒家文化的一味认同而丧失自我本根,马德新高扬伊斯兰教的天道思想。他在对儒家和伊斯兰教两种文化的比较研究中,看到伊斯兰文化的特色思想———真一论、大化论、幽明与复生说等,迥异于儒家文化,但同时又可以补儒家所不足。马德新以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社会教化方面,伊斯兰教的天道思想都具有积极意义。因此他从本体论、宇宙观以及后世说等多方面,大力阐发伊斯兰教的天道思想。大化思想是马德新的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后近半个世纪,在社会大动荡的思想界,以龚自珍、魏源等人为代表的时代先驱,痛斥封建蒙昧主义对人的思想的禁锢,继承经今文学并注入变法新内容,大胆学习西方,为落后的中国探索出路,开创了“经世致用”的新风,蒋湘南就是这个时期先进知识分子中的一位回族学者。 蒋湘南(公元1796~1854年),字子潇,河南固始县蒋集镇人。一生著书百卷,解经、辨史、衍算、述刑、赋诗、作文,涉猎广泛。虽不曾以哲人留名于世,然而在其《七经楼文钞》中,读主宰论鬼神,原人辨命阐性,不乏独到、深刻的哲理。他通过对上帝、圣人,人、万物等诸多范畴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真境昭微》是刘智对贾米的波斯文伊斯兰苏非主义著作《拉瓦一哈》的汉文译作。本文对照《真境昭微》与波斯文《拉瓦一哈》,分析刘智在保持伊斯兰思想特色如强调本体论、宇宙论与人的主体状态的密切关联、重视宗教与哲学、理性主义与神秘主义互补关系的同时,如何吸收中国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并使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8.
略论宗教教育的特点及其对世俗教育的影响佟德富,杨桂萍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和民族心理特质等。对于宗教与政治、宗教与道德、...  相似文献   
9.
从保留至今的回族家谱、墓志、清真寺碑文、正史、地方志及教内外学者有关伊斯兰教的研究资料看,元明时期回回社会内部的文化变迁及礼俗之变,是明代中后期汉文伊斯兰教著译即"汉克塔布"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明清时期穆斯林精英在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下用汉文阐释伊斯兰教义、教法以及伊斯兰哲学思想和苏非思想,旨在构建中国伊斯兰思想体系,促进伊斯兰教与儒学在哲学层面上更好地相互理解。应当说,"汉克塔布"既是伊斯兰教在中国本土化发展的产物,又是中国穆斯林应对本土社会文化挑战的思想回应和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0.
尊敬的杨怀中先生、尊敬的<回族研究>各位同仁: 欣闻<回族研究>创刊二十周年,作为贵刊的忠实读者,作为从事回族伊斯兰教研究的一名年轻学者,我从贵刊中受益良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