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
1.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大学生榜样教育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得到了丰富和深化,但仍然存在网络推广方式还不能适应大学生成长要求、传统榜样的影响正在弱化等问题。运用问卷调查法,分析了当前网络语境下大学生榜样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剖析了榜样教育弱化的原因,进而提出了适合网络语境下的大学生榜样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2.
目前,针对大学生进行的性教育课堂教学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总体来说,主要有:教师自身的困惑;教学资料的匮乏、选修课大班教学的形式;加上大学生自身对待性教育的复杂态度都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本文从分析当前大学生课堂性教育的尴尬局面入手,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提出:要更新观念,树立人格教育理念;同时提倡同伴教育,做到“点”与“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赵霞  杨筱柏 《河北学刊》2012,32(3):209-212
文化与教育是相伴而生、相互促进的。文化赋予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机制"。在现代乡村教育中,"城市世界"成为构造教育蓝图的基础与背景,而传统乡村文明被排斥于视野之外,这对于乡村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传递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必须保持乡村教育的乡土性,走城市教育与乡村教育"和而不同"的和谐发展道路。为此,应引导农民正确认知自身价值和乡村社会,正确地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从而树立起乡村社会的文化自信。鉴于此,必须充分挖掘乡村文化中的教育资源,构建以乡村教师为主导的乡村文化教育空间,培养人格健全的乡村青少年。  相似文献   
4.
乡村文化的价值重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向指导,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这是乡村文化未来的发展走向和价值归依.为此,必须以理论创新来强化整合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威,坚决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以人为本塑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文本权威,在乡村社会和农民的日常生活实践中重塑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权威.并同时要打造重塑乡村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5.
“网婚”是网络用户利用网络虚拟结婚的一种网络游戏行为,如今这种虚拟行为已经延伸并影响到现实生活。网婚盛行有其原因,主要在于参与者的心理需求的满足。网络婚姻追求的是一种纯粹的自由,而忽视和淡化了现实的规则,造成了人的价值危机和伦理危机。因此,必须避免在信息时代的价值中立和对技术的崇拜中产生的异化。在此背景下,和谐(包括婚姻和谐、制度和谐、网络伦理和谐)成为解决网婚冲击的终极走向。  相似文献   
6.
乡村文化一直因其独特的文化生态系统而备受关注,然而近年来乡村文化正在面临无法回避的转型之痛,日渐走向分裂和溃散。因此,必须确立新的文化目标体系和价值导向,建设乡村新文化。乡村新文化是不脱离传统又不限于乡村的新文化精神,是以和谐为核心价值,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先进文化。其理想图景是通过培养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主体意识,调动其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文化自觉,并树立文化自信,以维护乡村新秩序。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性教育课堂教学实效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针对大学生进行的性教育课堂教学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总体来说,主要有教师自身的困惑;教学资料的匮乏、选修课大班教学的形式加上大学生自身对待性教育的复杂态度都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本文从分析当前大学生课堂性教育的尴尬局面入手,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提出要更新观念,树立人格教育理念;同时提倡同伴教育,做到"点"与"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