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8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4篇
统计学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当下应担负起调适美学、艺术的发展和大众审美趣向的使命。通过考察多领域通用的“形式”观的转变而管窥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面临的义务;创设形式多重结构论,论证出其中存在的多项规律。转变形式观将在多领域引发思维革命,这也是人文精神现状对前者方法论的诉求。  相似文献   
2.
存在和美是普遍的本体的同时也为具体的,审美与科技的思维方式都通过具体而涉及存在的根本机制,研究可见形式即存在秩序的表征,这是两种思维所共同遵循的也是其互相融通的内在机制;审美形式是两类思维共有的高级形态、是与理性的相通之处,它为创新增添前导性目标,是感悟命题、直观结构、解读存在秩序和秘密而昭示着前瞻的机制,由审美之维不仅可悟及世界本源的图景而走向生存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且益于科技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3.
孟庆雷  杨继勇 《兰州学刊》2007,(8):141-142,140
从先秦到汉代儒家士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在野的民间话语言说者转变为官方话语的代表.在与皇权的不对称结盟中,儒家士人让渡出言说的自主权而获取了现实的政治利益,从而改变了自己的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4.
以形式为研究逻辑起点可见,以往忽略形式研究导致的历史性失误、简单化的二元分析给探索文艺本质造成了困境,形式本体内部发生着嬗变且在与内容、本质、题材等的互动中呈现出若干特性.形式是对纯粹空间的否定、人类精神运行轨迹的呈示,联系现代艺术等可以证明文艺本质并非是单一的.据此可以发现文艺学的新路径和基本使命,必须转换方法论才能增强其理性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6.
7.
8.
9.
一、注意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   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的成份不同,掌握民族风俗习惯的侧重点也应不同.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条件、文化传统以及宗教的影响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