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1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84 毫秒
1
1.
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八成多未成年人在寒、暑假中平均每天上网3.02小时,平时放学后会有平均每天1.38小时的时间花在网络上;而传统文化也面临传承的困境,四成多青少年竞不识孔子孟子。(《北京日报》3月3日)  相似文献   
2.
教材是指包括教科书在内的所有教学参考所用的材料,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教材还应包括利用互联网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资料。在高校中国古代史教材开发过程中,首先应注意原始史料在多媒体教学中的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归纳分析史料的能力。其次要把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教材开发中,以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阂,同时亦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教材建设也要注意与现实的联系和结合,基于现实的需要,对历史加以过滤或从新的角度对历史做出新的阐释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项目计划是一种规划工具,是说明一个项目团队如何确定项目范围。项目计划与控制是根据制定的详细项目范围,确定与制作工作分解结构,使该项目处于有效地控制。  相似文献   
4.
在晚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朱次琦作为晚清南海鸿儒,其经学思想表现出强烈的致用性。在学术层面主要表现为尊宋斥汉、崇朱黜王、申实复孔、尊经重史的特点,这些特点均是围绕“经世致用”、“资治明道”这一主线而展开的,在当时的条件下,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但也有值得辨正之处。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知名学者陈庆年的史学思想及成就,学界目前鲜有论及。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治史目的论方面,陈庆年强调以史经世之思想并撰写相关著述;其次,为更好地学习历史,发挥史学的经世功能,在史书编纂方面,陈庆年恪守“要略”原则并付诸实践,先后改编了《中国历史教科书》等史书;再次,陈庆年认为,只有爱乡才能爱国,因此他校刻了大量乡邦文献并撰写了部分乡哲年谱和传记,还撰写了我国第一部村风俗志。  相似文献   
6.
杨翔宇 《理论界》2013,(10):112-115
在晚清特定的历史情势下,陈庆年经世思想和实践主要表现为:修订《两淮盐法志》及《两淮盐法撰要》;撰写《兵法史略学》等兵史学著述;稽查史书维护领土主权等.在坚持史学致用功能时,陈庆年更强调史学的求真.  相似文献   
7.
“通经致用”是传统儒学的基本价值观。惠栋是汉学吴派巨擘,系一代学风之际会,讲求“通经致用”。惠氏之“通经”,追求“明于古今,贯天人之理”,本诸“经之义存乎训”,恪守古训,尊崇汉学,确立了乾嘉汉学的治学典范;惠氏之“致用”,强调“天生之才,盖为时用”,慕汉代取士之法,求汉儒致用之方,带有较重的“以经术饰吏事”色彩。惠氏的“通经致用”思想代表了当时汉学家的普遍观念,反映了他们的学术旨趣与经世关怀。惠栋“通经”尚古文之说“,致用”引今文之法,调和古今的学术倾向是其经学实践的一种写照,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折射出清中后期由古文经学向今文经学学术转型之端倪。  相似文献   
8.
杨翔宇 《北方论丛》2006,1(5):96-100
朱次琦作为晚清南海鸿儒,提出“四行五学”说以正修身读书之道并以此为治学思想传诸后世。其修身“四行”以发挥程朱理学的道德论而见长,而读书“五学”则是通过挖掘儒学思想中的“经世”因素,来纠正当时学术之弊病,其中体现着重“贱履”和“致用”的思想。在晚清国势日蹙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这一思想对康有为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学科体系的确立和规范是学科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从学术谱系来看,民国时期,中国文献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的体系建构和演进轨迹清晰可循。20世纪20年代初,梁启超提出“文献学”“中国文献学”概念并以西方学科理念框定中国传统学术,开启了民国文献学体系建构的先河。在梁氏文献学思想的影响下,郑鹤声兄弟完成了第一部以“文献学”命名的学术专著《中国文献学概要》,其构建的“大文献学”体系奠定了中国文献学的学科基础。随后的三四十年代,以“校雠学”命名的章节体著作大量出现,这些学术专著在文献学理论、方法和历史方面为构建学科体系做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一些校雠学著作还保留了传统史书的编纂方式和体例,此时的文献学学科体系仍处于不断调适中。民国时期文献学体系建构经历了从“以西范中”到“援西入中”的转变。考察这一时期文献学体系的嬗变,可以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历史鉴戒。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