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6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黄钊先生主编的《三德教育论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论纲》),是一部系统论述“三德”教育的好书。该书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批判继承我国优秀的道德传统,并吸收国外进步的伦理思想,颇多新意。现就感受最深者略抒管见。一、立论科学,结构严谨。本书作者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观今鉴古,对“三德”的发展历史作了客观的剖析,对“三德”在整个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基本内容,“三德”教育的原则、目标与方法等  相似文献   
2.
程朱的道德修养与当前道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朱的道德修养与当前道德建设杨达荣中国古代非常重视道德修养。古人认为“学”就是要学做“圣人”。荀子说:“学者,固学为圣人也。”①儒家的许多重要经典,几乎都是围绕如何做圣人而立论的。特别是《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伦理学的...  相似文献   
3.
再论“天理”“人欲”□杨达荣“存天理,灭人欲”是程朱理学的重要命题和归宿。笔者去年写过《朱熹的天理人欲辨析》一文①,主要从历史背景分析理欲之辨的伦理意义。本文打算从更深层次和更广泛意义上,讨论天理人欲论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一、“天理”“人...  相似文献   
4.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论争的主要问题之一。唐代以前的某些唯心主义哲学家,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论证天有意志,天是人类社会的主宰;天和人有某种感应关系,在不同程度上承认“天人合一”,最后通向有神论。唯物主义哲学家则相反,认为天是客观的自然界,它没有意志,更不能主宰人类社会,主张天人相分。从这个观点出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人才观散论杨达荣用人行政,是治国经邦的要务。人才问题,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国家的盛衰。曾经参加过永贞改革,失败后被贬边州远郡,仕途坎坷的柳宗元,以其亲身的政治实践形成的人才观,提出正确识别人才和选任贤能的基本原则,以及贤人遭到诽谤时如何保护。这些...  相似文献   
6.
严复是第一个系统介绍西学的中国人。一八七九年自英国留学回国,长期在北洋水师学堂任职,直至一九○○年离去。在这二十多年间,正是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和瓜分中国,社会危机日益深重的时刻,当时进步的知识分子都在为祖国的前途担忧,积极寻求救国的真理。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变法维新,到处奔走呼号。严复也以老庄思想为依据,利用自己的西学知识和对资本主义的了解,为改良变法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他曾经创办《国闻报》,先后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重要政治论文;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名学》、《法意》等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著作,并对《老子》、《庄子》进行评点,把西学纳入老庄思想之中。  相似文献   
7.
《叔苴子》是明代庄元臣的著作,它从多方面发挥了道家思想,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过去很少为人所注意。作者庄元臣,字忠甫,江苏吴江人,约生活于嘉靖至万历年间,隆庆二年进士。他的著作还有《三才考略》、《金石撰》、《觉参符》、《时务策》、《凤阁草》等。“叔苴”二字,出自《诗·豳风·七月》篇:“九月叔苴”。叔者拾也,苴即麻子。秋天九月,农民拾取麻子以待来年播种。《叔苴子》“非取用于今而取用于后”,其寓意就是待时而用。作者认为《易》道散于九流,无所不有。儒出于《履》,释出于《艮》,墨出于《颐》,道出于《井》,法出于《噬嗑》,名出于《同人》及《节》,杨朱出于《睽》,兵  相似文献   
8.
略论王夫之的正统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端于孔子的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格局。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孔子的思想成了封建社会官方的正统。尽管孔子的思想被多次改造,但由孔子首先提出的正统观念,却深深印在每一个封建士人的心里。从今天来看,这种思想有其消极的一面,因为它毕竟是适应封建社会的需要,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它却包含有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精神,并且在历史上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就其适应封建社会发展需要的一面来说,封建社会是历史前进的必经阶段,中国的发展,不能违反历史的必然性,只要承认这一点,就不可否认其历史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朱熹的天理人欲辨析杨达荣一、理欲之辨产生的背景(一)从义利之争到理欲之辨。义利之争,自先秦以来,就是道德伦理争论的焦点之一。程朱继承儒家的义利观,注重道德的社会效应。朱熹曾与陈亮在义利王霸问题上激烈争论过。陈亮从功利主义出发,提出利是义的基础。利义都...  相似文献   
10.
儒家重义轻利,墨家义利并重,二者都强调“义”,其中包含有许多合理因素。这种义利观,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积极的社会影响,对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仍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