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1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以什么样的思路来发展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这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当前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严峻课题。一、以怎样的思路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不一致的。一种观点主张重建社会主义道德。持这一观点者认为,时下中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在其运行机制上分属于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异质经济。因此,伴随着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的这种转型,社会道德建设的思路不仅应当,而且必然要发生相应的转变。它必须是崭新的,与以往不…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中国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而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这意味着今后14年中国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覆盖范围要比现在增加数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保体系。其中,在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方面,反观农民工和下岗失业工人这两大弱势群体,目前情况仍不容乐观。社会保障管理是政府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亦成为社会文明发达的主要标志之一,而农民工、下岗失业工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作为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领系建设的重要环节,直接…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关于行政集权理论的两种不同理路,论证了威尔逊“行政集权”思想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对大众的论说和威尔逊的理论之间的冲突进行了辨析,进一步阐释了行政集权思想的正向维度,以及行政集权对中国行政组织重构、行政权力重置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对待人民群众的立场和态度,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列宁群众观以全心全意服务群众为出发点,以相信依靠群众为立足点,以教育引导群众为制高点,以组织领导群众为落脚点。列宁主张从群众中选拔人才、到群众中去了解民情,倾听民意,鼓励人民群众的政治监督,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列宁群众观的当代意义在于:要正确确立党政机构与人民之间的关系,要通过增强政治回应性和参与性来保证中国政治体制的人民性,切实保证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相似文献   
5.
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革命给社会带来深刻变化的同时,也对当前政府治理模式提出了全新挑战。网络治理是不同于电子政府的一种全新模式,网络治理主张的透明、效率、民主、回应等理念与政府治理的内涵存在天然的契合点。但目前网络治理仍然存在着许多困境,政府应着重从优化网络安全环境,加强信息法规建设;消除信息资源的不平衡,打造民主化治理的政府;提升公务员运用网络科技水平,保障网络治理顺利进行等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6.
矛盾分析法就是运用矛盾规律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在宣传思想工作过程中正确掌握和运用这一方法,对于反对形而上学和主观片面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现实中许多人在认识、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时,却存在着简单化、绝对化、静止化的倾向,影响了宣传思想工作作用的正常发挥。矛盾分析法在宣传思想工作运用中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一、忽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宣传思想工作呈现简单化倾向。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都包含着既相互区别,相互排斥又相互一致、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一分为二”的方法,侧…  相似文献   
7.
参与式发展理论下新农村建设的角色转换问题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参与式发展理论起源于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成长于对发展中国家援助的国际发展实践中,为解决农村发展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通过借鉴参与式发展理论的合理内核,考察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专家”和“农民”三大角色群体的功能转换问题,以调动各种发展角色多方位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一种新型发展伙伴关系,从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政治和谐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对未来和谐社会所怀抱的希望依赖于一种信仰,即这个社会至少存在着一种像样的政治秩序,这种信念指引着我们寻找政治的善.本文用政治哲学的眼光,解读了和谐社会价值层面的三个政治词语:公共的正义、政治的平等和理性的法治,并以此为和谐社会理性归依的意识观念厘析和谐社会这一政治事实的合理性,作为政治价值的现实回应,政治和谐化需要从政治社会化、政治民主化、政治法治化三种途径加以构建,同时,政治和谐化也是实现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在政治和谐化的过程中,作为和谐政治社会基础的政治人的培育和塑造是其发展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契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约精神是公民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公共精神。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的现实境遇与生存方式,为公民社会在古老东方国度的发育与生成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与制度前提。然而公民社会离不开公共精神的支撑,中国传统社会特质决定了儒家传统人伦法则无法引申为现代公民社会的公共价值范式,因此契约精神不仅是当代中国公共理性的具体承载,而且具有独特的现代性意义。它一方面仰仗公平正义性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也吁求主体内在向度的心性价值重构。  相似文献   
10.
差序格局作为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分层结构和人际关系特质的概念,至今仍有深刻的理论意义,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域之一。费孝通先生提出这一概念后,学术界将这一概念与当前中国农村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结合起来,考察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独特表现形式。作为问题域的研究,我们试图从非理性化和理性化两个维度,论述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的非理性特征,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和基层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历程,论述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差序格局的理性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