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0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对晋普山煤矿 9# 煤层 90 10 1工作面顺槽超前支承压力显现规律、顺槽顶低板移近量、移近速度规律和采场支柱载荷进行的系统观测与分析 ,得出该面的矿压显现规律。为回采面支架选择、超前支护方式与范围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为晋普山煤矿 9# 煤层合理设计及进一步开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镇安府任上的赵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宦辙经年到,邮签万里修。 地当中国尽,官改土司流。 这是赵翼在乾隆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1767—1770)出守广西镇安府(府治天保,即今德保县)时所写《镇安土风诗》的开头几句。诗中洋溢着他对“乾隆盛世”时期国家空前统一的自豪感和自己要“勉修循吏绩,抚字辑遐陬”的积极进取精神。赵翼(1727—1814)字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人,是清代中叶的诗人兼史学家。他在诗坛上与袁枚、蒋士铨齐名,被合称为“乾隆三大家”,有《瓯北诗集》和《瓯北诗话》行世。他论诗特别强调诗歌的发展、进化的观点,反对“荣古虐今”的社会偏见。其《论诗绝句》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述贯云石、薛昂夫散曲成就的基础上,比较二人曲风的异同及在当时曲坛的地位和影响,认为二人堪称元代少数民族散曲作家群星中最璀璨的双子星座。还分析了贯云石两篇曲评序文的理论价值和史料价值,提出延、至治曲坛出现豪放派与清丽派双峰并峙共同把元散曲推向空前繁荣发展的观点,而不是像某些评家所论的由前期的豪放转向了后期的清丽和元散曲自大德后渐趋衰落。本文还论述了二人特别是贯云石对当时曲坛的影响,指出由于民族关系的改变而造成文学创作的巨变,不仅在元散曲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最早系统载录广西文献者当推清代谢启昆《广西通志.艺文略》,其后《近代广西经籍志》、《广西省述作目录》、《广西历代文人著述目录》诸书各有贡献。20世纪40年代,陈柱、黄华表开始整理广西地方古籍;80年代以来,广西古籍整理成果渐丰,而以莫乃群主编《桂苑书林丛书》成就最高。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地方古籍整理研究丛书》,则是对广西地方古籍文献中作家别集的一次空前规模的整理,也是对广西地域文学与文化的一次比较深入的发掘研究和重要创获。这些广西地方古籍,对广西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具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宦辙经年到,邮签万里修。地当中国尽,官改土司流。这是赵翼在乾隆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1767——1770)出守广西镇安府(府治天保,即今德保县)时所写《镇安土风诗》的开头几句。诗中洋溢着他对“乾隆盛世”时期国家空前统一的自豪感和自己要“勉修循吏绩,抚字辑遐○”的积极进取精神。赵翼(1727—1814)字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人,是清代中叶的诗人兼史学家。他在诗坛上与袁枚、蒋士铨齐名,被合称为“乾隆三大家”,有《瓯北诗集》和《瓯北诗话》行世。他论诗特别强调诗歌的发展、进化的观点,反对“荣古虐今”的社会偏见。他又擅长历史考证之学,所著《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和《皇朝武功纪盛》等,均为时人所推崇。赵翼不仅有诗、史之才,还有  相似文献   
6.
清朝著名诗人汪为霖宦居广西多年,诗歌创作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经其后人搜集整理编刻的诗集《小山泉阁诗存》现存版本多样、内容驳杂,很有校勘整理意义。考论此“诗存”的生成原委有助于客观动态地把握汪为霖的创作脉络和整体风貌,并对了解性灵派及清代中期诗坛情况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叙事中的反讽语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中的反讽语式是曹雪芹反讽表意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中的反讽语式可分为两种类型:评述型和情节对照型。评述型主要用于刻画人物,有以褒写贬和以贬写褒两种叙述语式;情节对照型主要用于情节安排,以对照的方式突出反讽效果。反讽语式可以强化戏剧冲突,使文本变得蕴藉含蓄,表现出生活的复杂性和多元化。  相似文献   
8.
明代著名曲论家王世贞、王骥德和清代著名学者刘熙载、日本学者盐谷温等人所持的曲的起源和“北曲先于南曲”的理论,在传统曲学研究中颇有代表性,甚至几成定论。本文经多方考证后提出新见,认为南曲不仅不是出现于北曲之后,而且南曲之源比北曲更早。曲学研究中另一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散曲是剧曲的支流”。本文认为,戏剧与曲严格说是两码事,戏剧之所以又称剧曲,是因为它将散曲借到自己的营垒中来,以唱曲作为一种新的表演手段;散曲绝对不是什么“剧曲的支流”,恰恰相反,倒是剧曲即杂剧沾了散曲的光,既强拉了散曲加盟又顺便窃取了“曲”的外衣,只有散曲才是曲的主流和正宗  相似文献   
9.
袁枚与广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随园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中叶的著名诗人,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等。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但其创作成就和影响,实在二人之上。 袁枚平生事业的起点,是广西巡抚金鉷的荐引。乾隆元年(1736),袁枚来探望在广西巡抚幕中的叔父袁鸿,时年二十一岁。由于“家徒四壁,日用艰难”①,父亲只能给他二两银子作路费,托柴东升带他到江西高安府署,又借银十二两,只身坐倒划船进广西,历尽饥寒,于端午前一日到达桂林。但袁鸿官运不佳,旅桂三十年还只是个幕僚,深感没有出路,因而一见袁枚,便怫然大怒道:“汝不该来!”弄得他惶恐无措。不料次日引见巡抚,金鉷看到袁枚“长身鹤立,广颡丰下,齿如编贝,声若洪钟”②,不禁暗暗称奇。恰好此时有人  相似文献   
10.
清代广西容县著名作家王维新的散曲创作,在内容上既全面承用了言情、写景、咏怀等传统题材而能别开生面,变出新意;又能大胆创新,对传统耕织题材进行深度发掘,在村学里塾教育板块做足文章,对清代散曲题材进行了全新的开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