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6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3篇
综合类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著名论断。对这一论断,马克思在不少著作中特别是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作了非常深刻而精辟的论述。可以说,它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三者结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论断,是马克思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个伟大贡献。适值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之际,我们重温这一科学论断,无  相似文献   
2.
围绕“怎样区别唯物辩证法的规律与范畴”这个重要问题,理论工作者已展开了一些初步的讨论。我个人的看法是,规律与范畴二者既有不同点又有共同点,既有差别性又有同一性。因此,我们决不能离开它们的共同点及同一性,把它们之间的区别绝对化,而应当全面地把握住它们的不同点和共同点,差别性和同一性,即它们既区别又同一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统筹”的科学发展观。这一“五统筹”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度有着深刻的内在关系。我们应充分认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以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全面把握经济度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认识运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复合矛盾运动。人类认识的发展即是这种复合矛盾运动的统一的发展。本文仅对此人类认识的诸矛盾运动作一初步探讨。一、主体与客体的基本矛盾运动。这是人类认识的本质上最基础的基本矛盾运动。主体与客体是认识论的最基本的一对矛盾范畴,是整个认识及其运动的本质和根本点。如果没有这对矛盾及其矛盾运动,也就没有认识和认识论可言。主体是指人(包括个体和群体)及人的思想;客体是指人的实  相似文献   
5.
原因与结果是唯物辩证法的一对基本范畴。它们的关系反映了客观事物或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科学技术的多样性因果关系是科学技术领域千差万别的相互联系的多种表现形式,是各种特殊规律的内在本质关系。探明科学技术的多样性因果关系,对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规律至关重要。相对于不同角度和不同联系而言,其因果关系主要有:直接性因果与间接性因果,单一性因果与复杂性因果,量变性因果与质变性因果,可逆性因果与不可逆性因果,同时性因果与非同时性因果,统计性因果与非统计性因果等因果关系。我们应唯物辩证地分析和把握这些多样性因果关系,搞好科学技术研究,运用好科学技术规律。  相似文献   
6.
量子论和相对论是20世纪初创立的现代科学的两大基础理论.一百年来,它们不仅对现代科学技术产生了巨大的革命性作用,而且还以其深刻的哲学意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它们进一步证明和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运动多样性原理、事物矛盾普遍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和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性原理等基本原理和观点.现在,我们充分肯定它们的哲学意义,也是对它们创立后的一种最好的百年纪念.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是“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基础,江泽民同志依据历史唯物论的原理,概括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技术创新的难关及其突破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技术创新难关有机制、技术、资金、中试和市场等 ;其突破策略是 :树立观念、建立和完善班子 ;建立健全有效机制 ;多种方式和渠道广筹资金 ;寻求决定未来的战略性新技术 ;营造实现产业化环境 ;以名牌战略为核心的多种促销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连续两次宏观失控和调整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保持稳定发展,除了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合适的经济体制外,还必须要有科学而有效的宏观管理。其中,全面把握和控制好经济度,则是搞好宏观管理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本文仅就这个问题作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在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上,存在着一种片面强调内因而忽视外因在辯证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偏向。这种理论上的片面性,在实践中曾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现在,我们要清除极左路线的流毒,促进四化建设的发展,就不能不弄清外因在辩证法中的作用和地位,正确把握内因同外因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