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0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神话是艺术,也是历史。“神话故事在起源时都是些真实而严肃的叙述,因此mythos(神话故事)的定义就是‘真实的叙述’”(维柯《新科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35页)。 民间文学是文学,但又确实是非文学。文学是其表层的普遍结构和特征;非文学是其深层的结构和特征,并非作为纯文学的表征而存在,而是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伦理、民俗等等留有先民的心理痕迹和经验残余的语言符号,而是作为原始氏族的心理生活和现实生活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出现和逐渐衍化的产物的记载。因此,民间文学在这一特殊视角中,与其说它是文学的,不如说它是文化的;与其说它是“当代”的,不如说它是古代的……  相似文献   
2.
不知道世界上是否真有点铁成金术,然而著名学者和作家钱钟书先生确实是把反映知识分子的家庭生活、婚姻恋爱这个带有传统特色的题材放在抗战时期的“土壤”中,绽放出了一朵文苑奇葩,这就是钱先生在四十年代写的长篇小说——《围城》。任何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都是与成功的艺术分不开的,《围城》也是这样。本文意欲撇开《围城》其它方面的艺术成就,仅就其令人击节的比喻,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 ,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独标高格、影响深远的著名人物。因了前者 ,人们恭敬地奉上了“田园诗派之祖”和“隐逸诗人之宗”两顶桂冠 ;作为后者 ,则被赞为魏晋之际第一高人 ,中国第一隐士。他的诗文以及诗文所表现的饮酒、采菊、抚琴、乞食等等 ,千百年来一直是论者议论不休的话题 ;他的躬耕 ,他的隐逸 ,他的政治态度 ,他的人生理想 ,他的处世方式 ,同样令后代许多人文知识分子激赏不已 ,推崇备至 ,其诗文和人生共同构建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 ,更使得后代人文知识分子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陶渊明是一个具有多重审美…  相似文献   
4.
上帝创造了我,……他对我并没有隐瞒我的使命。我的出世,全不是为了要在文学史上划出一个时期来。我的职务还要简单而切近:就是要各人都思索,而不是我独自首先来思索. ——果戈理九圬岂烦拟,一笔能写生。——吴敬梓在中外文学作品中,吝啬鬼形象可谓不胜枚举,最著名的有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威尼斯商人》),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悭吝人》又译作《吝啬鬼》),巴尔扎克笔  相似文献   
5.
“寻梦”─—杜丽娘爱路叙说毛德富在中国戏曲史上,杜丽娘是继崔莺莺两三百年之后又一成功的光辉形象。这一成功的艺术形象,无疑是戏剧家汤显祖的伟大创造,也是《牡丹亭》的主要成就之一,因而有人竟把《牡丹亭》称作一曲“杜丽娘颂歌” ̄①,或叫杜丽娘为情而生,为情...  相似文献   
6.
章回小说的开头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引首类、楔子类、缘起类。引首类与话本的入话、头回非常相似,以诗词、议论、小故事引入小说正文;楔子类以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为代表,指在小说开头借助于神话、故事等叙述方式来阐释作品的主旨或寓意的一类开头;缘起类以《红楼梦》为代表,这一类开头主要是介绍作品的创作缘起,注重从结构的全局去把握作品的总体。本文从文体渊源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古代章回小说开头模式化的成因。首先,话本小说与章回小说有着共同的文体源头———说书艺术,因此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其次,文章分析了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对章回小说开头方式的影响;最后,文章还指出八股文对章回小说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明代中后叶的思想解放思潮,不仅确立了新的人生价值观念,而且诱发了市民阶层的世俗情怀,世俗情怀孪生出市民的审美情趣,表现在市民文学上有三个突出特点:通俗化、尚自然、求真实。正是这样一种审美情趣,体现了那个时代市井生活的人生百态  相似文献   
8.
大胆追求 至死不渝——璩秀秀形象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话本小说中出现了一大批中国小说史上从未有过的下层市民形象,尤其作为小说中的正面形象统治这片艺术领地,更是石破天惊,意义重大。他们有的反抗阶级压迫,有的争取婚姻自主,有的为摆脱人身束缚,争取一般人的正常生活而斗争。在这许多市民形象中,  相似文献   
9.
赵树理笔下成功的妇女形象被讽刺、嘲笑、批判的居多,肯定赞扬的则少。几十年来对赵树理创作中的这一现象,许多评论工作者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兴笔问罪。对于赵树理笔下的妇女形象进行认真研究,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价,在今天,这个工作是应该而且必要的了。  相似文献   
10.
严格地说,在我国戏曲的童年时代,许多剧作家对人物塑造的问题,并没有明确认识到它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而只是在词曲的工拙、情节的引人方面雕肝琢肾,抛洒心力。当然,也不乏关汉卿、王实甫辈较早地把目光注视在人物塑造上,并为后人在人物塑造方面积累一些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些已很平常,或许有些仍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