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运动中美学"是别林斯基早期提出的著名命题,却纵贯了他全部文学批评的历程.在早期论著的基础上,"运动中美学"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同步推进,不断取得首倡成果,并不断校正、丰富、完善美学概念,从而构建起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运动中美学"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具有宝贵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宋诗似乎是一个谜。“冷、“敛”、“隔”、“狠”等无法从总体上概括宋诗特色,个人风格异彩纷呈的诗歌杰作未能赢得和唐诗同等的地位,丰富而细密的诗论诗话著作没有从宏观上给宋诗价值以恰当的评价。本文试图找出宋诗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美学内涵,以有裨于科学地研究宋诗风格,确定宋诗的价值。 一、宋诗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宋诗特色与风格固然同宋代政治、经济、军事的情势与格局有依存联系,但更不可忽视的是,宋诗发展与成熟的走向是同唐诗内在矛盾与危机紧密相关的。 (一)唐诗发展中的苦闷及杜甫的贡献 在唐诗的巅峰时期,恰恰萌生、暴露…  相似文献   
3.
这组系列论文 ,从读解普希金的诗作出发 ,剖析了普希金诗歌的情感内质、形象层面和表述方式 ,对他所开创的俄罗斯古典诗歌传统的内涵、意境、技巧及审美原则作了辨析和探讨 ,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龚自珍《己亥杂诗》中占相当比重的“寱词”写同灵箫的缱绻之情,却是他“尊情”文学观烛照下的真情剖露,是他的现实情感的诗化结晶,是与他的大我情感相辅相成的小我情感的刻画,也是他理想受阻时的彷徨咏叹,这给《己亥杂诗》的解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钱谦苴、吴伟业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成熟后的两种追求,标志着清代诗歌发展的不同趋向。王士祯的“神韵说”开创了清诗各派纷争的主要态势,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格调、性灵、肌理三大诗派接踵出现与并峙,造成了清代诗坛的纷争局面,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在清诗派别纷争与互补的复杂情况下,迈上了最后征程。  相似文献   
6.
晚唐诗:感伤情调的全方位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诗是中国诗史发展中呈现异彩的一页。历代诗家对它不断的非议与反复的回味是值得深思的现象。它所代表的既是忧郁感伤的诗歌时代,又是唐诗母体上象征最后生命力的时代。从晚唐诗的整体上看,感伤情调达到了全方位的渗透。把握这一点,有助于解开晚唐诗的许多现象之谜。一、内容的剖析——逃避与抨击是感伤情调互为补充的两个侧面社会生活的重大变故和相应的个人理想的破灭,往往造成人生哲学的裂变,呈现悲观性和逆反性两种趋向。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环境,这种裂变形态不可能通过哲学的或历史的理论形式作正面阐发,而必然通过…  相似文献   
7.
唐宋之后,拟古诗潮成为中国古典诗歌走向选择中难以摆脱的趋势,诗歌作品中体现创造性“自我”的才情总是窒息、毁灭在拟古格调的禁锢之中。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这一内在危机到明代达到了顶峰,拟古诗潮的涌动和泛滥,正是这种危机无法得到解决的表现。本文试图从中国诗史发展之本体来探寻拟古诗潮的成因,剖析其主观愿望与实际弊端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诗格包括两层涵义,一为品格之格,一为格式之格,陶渊明以崇高的人格力量开辟了诗歌题材的全新领域,决定了诗歌格调的崇高。其全新的诗歌内涵促成了诗歌表现方式的开拓,形成了新风格的构建,含蕴着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重要范畴。陶诗的深层次贡献,开拓了中国诗歌美学所蕴含的民族气质和表现力,唤醒了历代诗人的诗歌自觉精神,代表了走向成熟的中国诗格。  相似文献   
9.
在抗日民族女英雄赵一曼诞辰100周年之际,一部真实、厚重、可读性强的<赵一曼传>出版了.赵一曼的生前战友、黑龙江省老领导韩光同志为这部传记题写书名、作序并题词.这是作者用心写就的一部英雄正传,又是"一曼情结"铸成的一部深情信史.作者以深婉细腻的女性笔触凸现出赵一曼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侧重展示出赵一曼崇高壮举的心灵依据,这正是作者"在有限的资料和前辈研究的基础上再向前迈进一步"的超越之处.  相似文献   
10.
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文学转变时期,托尔斯泰以坚决否定的态度对西方及俄国的"颓废派"思潮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是其现实主义创作实践与成果的深刻体验中的真切感悟,也是其世界观发生变化并延宕至晚年的真挚内涵之一翼,其中正确与错误并存,真知灼见与偏颇之言错杂,既彰显了执著探索的轨迹,提出了精彩的艺术原则,成为文学艺术史上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又暴露了矛盾交织的立场,发表了绝对的否定意见,成为后世文学艺术界为之惋惜的褊狭之论,值得我们仔细品味,以资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文学的新一轮转折中引以为宝贵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