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关注教师的精神世界。教育家精神是教师队伍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了热爱国家与热爱教育事业的统一、道德修养与行业操守的统一、教育智慧与教学艺术的统一、追求卓越与开拓创新的统一、教育情感与教育情结的统一、教育视野与教育格局的统一。在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征程中,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具有划时代意义,有助于丰富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与精神支撑,凝聚教师队伍精神内核,发挥教育家精神的辐射作用,促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培育教育家精神符合强国强教的需要,应通过明确培育目标把握培育的正确方向、构建培育格局打造立体化的培育体系、探索培育策略运用科学的培育方法、实施培育监测建立全方位的评价体系等途径,形成“目的—培育—评价—再培育”的良性培育机制,用教育家精神提升教师的修为与精气神。  相似文献   
2.
关于道德的人性根源一直是困扰中国道德教育的重要问题。孟子在性善论视域中寻找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并以"道性善"为德育实施的基础,提出德育的目标及途径。不论是"道性善",还是通过"内求外修"的方式培养"尧舜"式的君子,都是以性善论为基础展开的。挖掘孟子德育思想深处的人性基础,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道德教育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3.
沈萍霞 《青海社会科学》2009,(6):208-210,217
德育所关注的是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生意义、人生理想等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本质性、终极性的问题,其核心价值是人文关怀价值。德育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就是要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展人,促使人的道德完善。高校德育只有从"无人化"德育向人性化德育、从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从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转变,才能体现人文关怀精神的本质内涵与要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