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1.
儒道思想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与自然关怀的内容,其中的“仁”“道”思想及其对“物”“天”的思考,为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提供了有借鉴意义的视角和内容。本文尝试站在自然之人的立场而不是西方意义的人类中心论的立场来认识自我与天道,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从而在人与生态合理的价值平衡中重新构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
人称照应是篇章的重要衔接手段之一,众多学者对它作过定义、分类和衔接效果的详细说明。本文旨在通过英汉语篇人称照应手段的对比,使人们深刻体会两种语言在这方面的异同之处,由此在翻译实践中加以比较和正确运用,使源语语篇中的人称照应在目的语中真实再现。  相似文献   
3.
高校排名的产生发展内含多种深层驱动因素。在西方,这些驱动因素主要表现为外部性,在中国则主要具有内部性。作为一种高教质量评价方式,高校排名整体演进走势体现了对高教质评的规律认识,其经验做法对建立健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藉此就改进高教质评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孔子作为中国传统儒学思想的开山始祖,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和充满实践的智慧,对其后的每一个时代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今天,当个体思考生命、生活意义之时,如何重新解读儒家精神,何以将仍然闪耀着伦理光芒的儒学精萃置于当下,从新的视角发掘其恒久不变的价值,更需要我们回溯到孔子那里,通过找寻其伦理思想中随着事易时移而仍旧可以生存下来的生命实践智慧以窥一斑.  相似文献   
5.
当科学可以从基因上揭示人与人的不同时,个体的隐私权就被提升到了基因层次。这就要求人类在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难题中,通过对自己力量的自愿驾驭而阻止人类自身的行为成为"祸害"。探讨基因隐私权的目的在于对基因这一遗传信息的保护及合理利用进行自愿的事先的责任伦理限制。如果对基因遗传信息的解密不做任何限制,特别是不做自愿的、具有前瞻性的责任伦理的限制,就极有可能使基因组的研究在后基因组时代无法更完善、更恰当充分地用于维护人类的生命健康及安全,以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增进人类的福祉为目的。  相似文献   
6.
孔子之仁学思想对个人幸福的理解并没有把物欲与德性相对立,也没有否认个人幸福的主体基础和外部社会条件.仁学中对于幸福的获得与评价,是需要通过自我不断的学习过程、对利欲的合理理解以及超越的德性三个方面共同构成的,并且对幸福的体验与获取是一个在人生当下不断践行的过程.这种对幸福的理解并不仅仅是抽象意义上的纯粹德性之福,也并非技术操作意义上对具体生活规则的总结,它是以追求“仁”性为基础的生活之路.或许可以这样说,孔子仁学对于幸福的理解,其核心就在于以仁为内在基础而不断践行的生命过程,它既给予人超越的魅力,又不脱离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7.
“仁”这一范畴的提出,并非始于孔子。在《诗经·齐风》中即见“仁”字:“卢令令,其人美且仁”。《尚书·金滕》中亦提到“仁”:“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不过,以上文献中所说的“仁”,似乎只是仪文关备的意思,而并不表现为价值领域中的一以贯之的理想和观念,到了孔子那里,仁发展出了新的结构内容,文章从伦理心境的角度对比解析仁的结构内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