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从"孝"的字形出发,分别论述了"孝"在祭祀层面、社会生活层面、哲学伦理学层面的特性与规定性。在祭祀意义阶段,"孝"具有沟通祖先神灵,祈愿庇佑后人福泽的神性意蕴;在社会生活层面,"孝"从天上回到人间,表现为现实人生的"善事父母"的人性特点,但在发展过程中间或有扭曲和异化;在哲学伦理层面,以孔子、曾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对"孝"由家而国作了全面的伦理规定,完成了对"孝"的理论概括,并不遗余力地进行实践推广。今天"孝"的积极内涵亦可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潘雁飞 《云梦学刊》2007,28(2):159-159
“追求美而不亵渎美”,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名言。  相似文献   
3.
周敦颐诗歌研究者寥寥,这与对他的理学研究形成极大反差。结合周敦颐的人生境界来解读他的“思心”与“诗心”,在他古雅、自然舒畅和理趣盎然的诗歌风格中自有一种“性焉安焉”的至情至性。  相似文献   
4.
潘雁飞 《兰州学刊》2005,(5):272-274
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人离不开美育,审美情趣与审美想象的培养成功与否,最能看出一个人是否真正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在古典文艺教育中遵循美育规律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想象便是最切实际最有效的素质教育之一.  相似文献   
5.
潘雁飞 《云梦学刊》2006,27(4):48-50
屈原赋中屡次出现的对舜帝的叙述,实际上是屈子举贤授能政治理想的光辉写照,是诗人对历史传说人物的行事升华为自我认同之理念、意识的一次心灵洗礼,这种洗礼进一步化成了与自我情感相融合的根深蒂固的情结。  相似文献   
6.
就封建社会而言,君权的至高无上,臣子的无条件忠心,是君臣构成和谐张力的表现形式,但在特殊的历史文化氛围中,这种和谐的张力会因失衡而需要重新建构,<世说新语>中反映的晋室南渡情形便是这一文化信息的写照,而"宠礼"门中的"元帝正会"便是这种历史真实的典型、集中的艺术传达.  相似文献   
7.
"五教"最早出现于《尚书·舜典》,根据不同的言说角度又可称之为五常、五典、五品,通过辨析其丰富的内涵,笔者以为"五教"的历史传播方式有二,就其内容言,"五教"随着现实的需要而传播发展;就形式而言,由身体力行的体验式传播,发展为身体力行的体验与修身养性以及学者义理发掘传播并重。欲建成和谐之社会与和谐之个体,在当代物欲世界中,除去物质因素外,保持社会人际之间的和谐与个体灵与肉的和谐,秉持护心、修身、力行的心性护持之法也就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8.
瑶人历史上的迁徙在瑶族史诗《盘王大歌》中有较详细的记载,相关的官修史籍也可旁证。瑶人的迁徙在文化意识上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迁徙的被迫性和始终伴随着伤感与辛酸.瑶人每一次迁徙都是走入更遥远的山林.走入莽荒.离中原文明愈来愈远。另一方面,他们迁徙时也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苦难中体现出一个民族坚忍、自强、奋斗、不屈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庄子寓言的思维方式对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创作有重要影响 ,并可以用寓言的眼光来品味审视这些作品。依据在于寓言的由“器”而入“道”的思维方式正与新时期以来部分有多重意味 ,有理性特色的小说的创作思维契合  相似文献   
10.
从已有的瑶族史诗<盘王大歌>和古籍记载的民间槃瓠故事看,瑶族是从_华夏族群中分化出来、并在历史发展中分阶段形成的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在不同的阶段有着自己的文化特征.直至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