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莺莺传》中崔张分离的根本原因,在于张生惯于恣情行乐的人生态度,及其男性占有欲望满足后不会负责的轻薄无行。而元稹作为张生的原型,这种人格特征的形成与其早年的生活经历和身处中唐进士文化转型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元稹之所以并不讳言这段艳情,且对自己始乱终弃的凉薄行径振振有辞,亦是中唐新兴进士群体品行无根柢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2.
戴叔伦“中进士第”,唐人诸书均不载,肇端于晁公武之《郡斋读书志》。当代研究戴氏之著名学者蒋寅先生继晁公武之说,亦认为戴叔伦乃进士出身。而今人大多与蒋寅持相反观点。这里,戴氏是否为进士出身,是进一步研究其人其诗的前提。正基于此,笔者运用大量史料,结合多家论说,进行合理分析,推出戴叔伦非由进士出身。本文首先分析得出马总为戴叔伦“集”作序的可能性甚微,其次从最早记录叔伦生平著作,与其同朝为官的梁肃和与之交往甚密的权德舆亦未曾提及叔伦中进士第出发,进而说明晁氏一家之言不足以为信。  相似文献   
3.
王乐为 《求是学刊》2016,(6):129-136
明末清初著名文人群体"易堂九子"中曾灿以好诗、能诗著称当世。在其现存的近千首诗歌中,曾灿集中抒发了他的故国之思、高蹈隐逸之情和后来因为稻粱谋而滋生的羞耻感、苦痛感。其生存之思的变迁,既是其丰富而生动人性的真实显现,又代表着明清鼎革之际遗民的普遍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4.
戴叔伦是大历、贞元年间著名的江南地方官诗人。戴诗所摄取的意象既是大历时代前途黯淡令人失望的社会现实的外化,更是叔伦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和坚贞自守的人格理想的表征。本文将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阐释传达诗人生命状态的意象涵蕴。  相似文献   
5.
戴叔伦"中进士第",唐人诸书均不载,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始肇其端。蒋寅先生提出戴叔伦"中进士第"的主要依据是"晁氏藏有戴叔伦全部著作"和衢本《郡斋读书志》所提及的"集有马总叙"。兼以《文苑英华》中收戴叔伦《晓闻长乐钟声》一诗作为其进士及第的旁证。而通过对史料的分析考察可以发现,前两者均无法成为戴叔伦"中进士第"的有力证据;《晓闻长乐钟声》是否为"省试"题目也大可怀疑。在此基础上,结合戴叔伦同时人梁肃、权德舆及五代人王定保的记载,能够得出其并非进士出身的结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