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分析了马克思之前的传统哲学把人的本质简单地归结为某种固定不变的"类"共性的缺陷,论述马克思确立从人类实践出发研究人本质的哲学方法的意义在于:马克思改变了传统哲学对人的抽象,使人的问题的研究回到现实生活世界,为现实个人的不断自我构建、完善和发展提供方法指南.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提出的执政理念.本文对"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进行研究,揭示其时代内涵,说明确立和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健康发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有利于大学生以自己熟悉的文化内容和思想方式,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有利于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就融入的内容和路径而言,一要引入传统文化中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似相通的内容;二要讲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蕴含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三要遵循内容要精,形式要活的原则,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教育学生以知促行,懂得"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马克思之前的传统哲学把人的本质简单地归结为某种固定不变的“类”共性的缺陷,论述马克思确立从人类实践出发研究人本质的哲学方法的意义在于:马克思改变了传统哲学对人的抽象,使人的问题的研究回到现实生活世界,为现实个人的不断自我构建、完善和发展提供方法指南。  相似文献   
5.
"纲要"课人物案例教学是教师在遵循案例教学一般性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选择典型性、代表性历史人物及其活动作为教学案例,通过制作案例样本,合理运用案例,实现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在此分析了"纲要"课引入人物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并对人物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和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做了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6.
影响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制约性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成员是否具有公民意识,是区分公民与臣民的标志,也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根本分野。我国正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传统社会积淀下来的臣民心态、等级观念以及社会不公凸显的客观现实,对现阶段的公民意识教育构成制约与障碍。克服臣民心态,确立公民意识在观念领域的主导地位,制度不可或缺;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对立,促进社会公平,为公民意识教育提供现实的社会基础,制度至关重要。由此,必须加快制度建设,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供现实基础和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7.
探讨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经验,并指出这一系列创新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提高课程教学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 促进公民意识的培育与提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培育和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是实践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现阶段,培育和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保障社会成员平等的基本权利,重视制度层面的社会公正问题,加强对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