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综合类   4篇
社会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职工劳动积极性是指劳动者主动自觉地按要求去充分发挥能力,完成本职工作或创造性地超额完成工作任务的行为和态度。影响劳动积极性的因素一般分为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本文认为需要以企业中的人和群体为核心进行综合性的、全面的分析。关于劳动生产率与劳动积极性关系,笔者提出如果企业的职工劳动积极性不高,只要职工数量合理、设备先进、工作程序合理、劳动条件优越、经营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能力,仍可以创造出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2.
上古万千族群在长期相处过程中,先是发展了若干族群关系模式,最终形成了大一统的族群秩序格局(西周)。这一秩序格局以周人为统治族群,通过五等爵制表现血族等差与伦理情谊,以共祖于黄帝的祖先崇拜作为信仰基础。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血族统治的等差格局,是以统治权威与伦理情谊为基础建构起来的。  相似文献   
3.
4.
5.
"民胞物与"是11世纪思想家张载为解决社会贫困而建构的新型理想社会,主要内容包括恢复井田制度和重建宗族组织两个方面.该理想的产生与张载独特的社会视觉有着直接的关系.社会平等作为这一理想的核心与奋斗目标,开启了中国古代社会对理想社会的新追求.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理论社会学中最有中国特色的分支学科之一。解放以前即有社会学家开展研究,如潘光旦、程伯群、郭真等,但尚属起步阶段。我国恢复和重建社会学学科以后的近20年,中国社会思想史日益受到重视,其研究工作进入发展阶段。特别是近10年来,其发展速度显...  相似文献   
7.
田野调查资料显示,民间信仰的主体是自古式社会以来一脉相承的萨满教。在乡村社会中,它并不与民间道教和民间佛教纠缠不清,而是具有相对独立性。这进一步证实韦伯、张光直等学者的论断。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随着人对自然的震慑感及人与集体之间的依附感渐趋减弱,较为普遍的一种宗教虔诚感来源于对个人命运的关注所需求的安全感。这使得许多相关宗教仪式、行为进一步民俗化,由宗教形式转变为风俗形式。  相似文献   
8.
流动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经历社会结构的横向转换,而城市社会中结构制约与交往成本限制使得他们的社会关系处于"拔根"状态,其社会资本难以再生产。社会资本的功能发生变迁,提供求职信息的功能为市场替代;提供社会支持的功能被脆弱的关系资本少量替代;培育社区内的人际信任、社会规范等功能则无从替代。这些是导致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和农民工社区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当前,在结构性因素难以改变的情况下,通过组织介入提供公共服务、建构公共生活与人际交往平台,使新生代农民工形成以组织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实现其社会资本再生产与恢复社会资本必要功能的"过渡性"机制。  相似文献   
9.
以山东省原县刺花种植技术推广为例,考察了刺花种植技术从研发、传播至市场适应的整体历程。研究表明,原县刺花经营体系在技术发展方面存在三个断裂:技术研发中权威技术体系与地方性知识体系之间的断裂,技术传播中官方技术传播体系与农民学习方式之间的断裂,以及市场适应中市场意识和市场行为之间的断裂,这三个断裂阻碍了农业技术发展。据此,在技术研发过程中,研发机构应吸纳地方性知识体系,之后再以大户为技术传播主力,以积极的市场融入保证技术的市场适应,这是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社会价值系统的一主多元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价值观按重要程度可分为根干价值与枝叶价值,按存在形态可分为制度化、知识化、生活化三种形态。中国社会价值系统经数千年积淀形成了一家主导、多元并存的特点,其基本精神是在一主多元模式下多元价值观之间互不排斥、求同存异、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和谐相处,这本身即是中国社会之根干价值的重要体现,与西方社会价值系统的强烈排异特性形成显著对照。前人的"多元一体"说,不尽符合中国社会价值系统之实际。当代中国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国社会价值系统的一主多元特性及其所体现的和合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