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五四运动以来,学者率多把孔子目为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家,把两千余年封建专制主义的罪恶悉归之。李大钊曰:“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五四运动文选》第78页)吴又陵曰:“盗跖之为害在一时,盗丘之为祸及万世。”“二千年来守孔教之义,故专制之威愈演愈烈。”(同上书88—94面)陈独秀曰:“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之人者,(儒学)三纲之说为之也。”(同上书77页)五四运动先驱们之所以大声疾呼反孔反儒,固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意义,但把专制罪名归之孔丘,终不免失之偏颇。至“四人帮”评法批儒,而是非颠倒愈甚。这些年泛滥于中国的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思潮,亦无不把批判矛头对准儒家孔子。但“风雨如晦,鸡呜不已,”在众日嚣嚣中,仍不乏敢于用马列主义科学方法揭示孔丘历史真面目之论。笔者在学习继承前人正论的基础上,愿进一步分清泾渭,为孔丘正名,论证孔丘不是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家。其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2.
孟轲有言,“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唐甄则说,“甄虽不敏,愿学孟子焉”。孟轲扩张孔丘仁学为系统的但政学说,唐甄发展孟轲仁政思想,为斥君富民之论,惊心动魄之言。所著《潜书》九十七篇,以《辨儒》、《尊孟》、《宗孟》诸篇始,以《有归》、《潜存》诸篇终,不论谈学术,道修养、论政治、说经济,到处渗透着孟轲的政治、经济、哲学观点,并与其探索总  相似文献   
3.
中国封建法制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号称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它是中国封建专制的主要工具,从理论到实践,都以先秦法家肇其端。汉以后,儒法合流,礼法并用,形成两千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外儒内法(仁义、德治其表,刑罚、法治其里),共同为封建统治服务。法家的法反映封建地主阶级特别是其最高代表国君的意志和要求。所谓“以法治国”,实质是以法治民,对广大人  相似文献   
4.
义利之争,发端于先秦,延及于宋明而愈烈。两千年来,影响社会人心至巨。时至今日,人们还不时在书面或口头上引用“见利思义”、“见利忘义”这样的语句,用于褒贬劝戒。春秋战国时期卷入义利之辩的学派颇多,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观点,尤其突出,影响亦极深远。孔丘首先提出“见利思义”这句名言。继之而起的孟轲,在会见梁惠王时,第一句话就是:“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文革中被封为法家而实为儒家代表  相似文献   
5.
孟轲荀卿战国中晚期人,是继孔丘而起的儒家两大代表人物。综观两人的政治思想,实大同而小异,殊途而同归。古之人多扬孟抑荀,如韩愈就说:“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韩昌黎集读·荀子》)今之人多扬荀抑孟,且不说“评法批儒”中那种把荀捧上天、孟压下地的荒谬做法,有些人囿于孟轲法先王,荀卿法后王的偏见,拘于荀卿批孟性善论的言论,而过分尊荀卑孟。显然,这两种看法都失之公允。孟、荀的政治思想,基本源于孔丘,而又各有所发展创新,各有特色。然而,就其主要的倾向来说,两人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并无质的差异。以下十证足以说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