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5篇
社会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心竹 《社区》2011,(14):56-56
就人生而言.中国人讲气运,即气数与命运。钱穆先生指出,命是其人之性格。运是其人之遭遇。性格虽前定,但遭遇则随时而有变。因此好命可以有坏运,坏命可以有好运,变化复杂。而且,佛家也讲世事或人生无常。这就是说,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艰难、困苦与挫折等逆境,如当前发生在日本的巨大地震海啸以及种种天灾人祸带给人们的苦难。  相似文献   
2.
董仲舒将王道之依据上溯于天,认为是圣人承天意以从事的结果,并将人间的统治者确定为天之子,由此论证了现实政权的合法性;同时,他又通过"天立王以为民也"的设定,将人间统治者的统治置于以天道为依据的王道的规制之下。在此基础之上,他结合现实,对儒家视域中与王道相对的霸道,进行了论述,认为王霸皆本于仁,将儒法结合,并在治道层面主张德主刑辅,大德小刑,从而把儒法结合后的政治行动力契入儒家,使其主张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感和可操作性。由此,中国近千年的霸王道杂之的治道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3.
李(禺页)吸收了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以“致良知” 为本体,并以朱子“主敬穷理存养去欲”的工夫对其加以补救,但他所谓的朱子的工夫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王学化了的。在以“致良知” 为本的基础上,李(禺页)提出了“悔过自新”说,更进一步体现了其以王学为本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4.
墨子以"节用"为核心的苦行主义,主要体现为日常生活中的节俭自律和吃苦耐劳,既具有平等相处、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还富含有财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内容.墨子判定不合其政治目的、经济功利和道德追求的礼乐厚葬都属无益,对一切不实用的娱乐、礼仪消费采取了坚决的否定态度;但他对现实功利的狭隘理解,对现世生活的过度刻苦,使之最终陷入了"蔽于用而不知文"的困难境地.  相似文献   
5.
杨简通过"扇讼"之问接受了陆九渊的"本心"思想,强调了"本心"澄然清明、自然静定、自善自明、知是知非、圆融自足的特点.并通过"鉴中象"之喻,回答了"心"与万物的关系,指出"心"作为"镜"乃"虚明不动",而世间万物虽然纵横交错,变化万状,但都不过是自然而然地映现的镜中象.在此基础上,杨简进一步提出了"举天地万物万化万理皆一"的观点,说明了万物、万化、万理的同一性,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一"、"我"、"己"诸范畴与"心"之间的同质异称关系.最后作者辨明杨简之学并不是所谓的"唯我论",而是"心本论".在论述中,作者指出了杨简之学对陆九渊之学的深化与超越之处.  相似文献   
6.
王心竹 《河北学刊》2012,32(1):182-186
孟子在以德力、义利之辨凸显德、义作为王道内涵的不可取代性和价值优越性的基础上,对王道与仁政进行了具体论述。他认为,王道与仁政可概括为养教之两大端,即一为养民,二为重视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及对民众的道德教化,而其中尤重养民。就此而论,孟子的王道论具有一定的重效果和现实的倾向。但由于孟子道德—政治一体化的为政体系以统治者拥有仁德,即以其"仁心"为养民、教民的基础,使仁政成为仁心的铺陈与延展,具有明显的道德理想主义特征,从而使历史性的以礼乐之制为典范的王道政治在孔子之后进一步转化为价值性的王道理想,儒家的政治价值理想至此得以全面确立。  相似文献   
7.
李顒合陆王程朱学说为一体,将阳明之学与其末流区分开来,以阳明的"致良知"为本体,以朱子"主敬穷理存养去欲"的工夫对其加以补救,对阳明之学予以了深化.他提倡"实心悟体,实证实修",以"开物成务"、"明体适用"的经世学说,宣扬"敛华就实,志存经济,务为有用之学",从而使他的思想站在了"经世致用"思潮的前列.  相似文献   
8.
王夫之上承孟子,尊王贱霸,认为王道即是行仁政,其不过是恻隐之心的扩充与推致;而霸者不过是假仁义之名行利欲、富强之私。因此人君要成就王道就必须推己及人,以德服人,而天下之大乱就是因为不能明辨王霸之优劣,并把王霸之别释为公私之异。在此基础上,王夫之引入情,认为王道本乎人情,并从理、情、势三方面论证仁政必然能成就王业。他还认为孟子对具体如何成就王道,以及作为治道层面的王道,论述过于疏阔。在王夫之那里,王道不是一个完全向三代的回溯,而是一个开放的未来态。  相似文献   
9.
10.
近年来,我国会展业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而低碳经济的出现更是为会展业的继续发展带来了机遇。我国低碳经济在会展业的发展方向上也发挥了重要影响。为适应这种变化,我国会展业需采取一定的对策,从而达到融合低碳经济做大做强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