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果戈理与别林斯基围绕《与友人书信选》的论争是一桩思想史公案,其实质是两种"文化视力之争"。在对待果戈理的自然派倾向问题上,别林斯基看到的是"自然性"与批判性,果戈理自己看到的是"和解"与救赎;在如何解决俄国的现实问题以及如何看待俄国的未来的问题上,别林斯基看到的是革命,果戈理看到的是信仰。作为解决现实困境的别林斯基立场更易为大众所接受,但作为解决永恒的灵魂问题的果戈理立场,则需要人类在拯救的进程中逐渐领悟。  相似文献   
2.
西学的引进,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但也造成了中国文化研究的"失语",如何推进中国文化的研究,访谈针对此问题,结合王志耕老师的治学经历,对中国的人文主义研究进行了再思考。王志耕老师认为研究中国文化首先要有反思的精神,暴露自身存在的问题,重新挖掘整理,理性看待人文主义的文化建设意义。  相似文献   
3.
托尔斯泰的历史小说否定了黑格尔的英雄史观,但仍然坚守历史目的论的独白立场.因此,由普通个体生命的升华所构成的"历史合力"在总体上形成了一种"超意志",并由此制约某些个人的否定性意志,以保证历史发展的目的性不被破坏;其次,作为个体的人被托尔斯泰从历史必然性中剥离出来,按照他的人学观对其加以衡量,从而形成另一种价值独白;而最终,历史的必然性将与人的必然性达成统一,任何个体的人虽然不能左右历史的必然性,但他可以通过对自身局限性的超越来进入历史的必然性之中.  相似文献   
4.
王志耕 《求是学刊》2004,31(6):111-113
在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曾经是一门“显学”。特别是上个世纪 80年代 ,文学研究界热点话题层出不穷 ,以至于许多从事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甚至自然科学的学者也纷纷著文参加文学理论的讨论。然而 90年代中期以来 ,这门学科却渐渐沉寂下来了 ,不仅不再出现热门话题 ,不能形成有影响的学术讨论 ,而且大批文学理论的研究者争先恐后地逃离自己耕耘已久的园地 ,向四处出击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令人兴奋的是 ,最近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界又出现了久违了的热闹局面 :学术会议相继召开 ,讨论文章不断见诸报刊杂志。然而令人沮丧的是 ,这次讨论的核心却是文学理论存在的合法性问题。人们关心的是 :面对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泛文化现象的冲击 ,纯文学日益边缘化 ,而且被边缘化的文学也不再坚持以往的创作模式 ,而是进行着前所未闻的新尝试 ,诸如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美女写作、美男写作等等 ,新花样不胜枚举。在这样的情况下 ,传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如何应对呢 ?人们发现 ,对于这些新的、可以被称为消费文化的现象 ,从西方引进的文化研究似乎更具有解释的有效性。于是有人认为文学理论已经死了 ,应该让位给文化研究了。也有的学者认为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依然有自己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是"为人生"的认同下,果戈理的小说进入鲁迅的选择视野,并影响到他的《狂人日记》。但从深层结构考察,两篇《狂人日记》呈现出很多差异性:从本体论的层面来看,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种文化的本体论,其逻辑起点是对中国文化本体结构的思考;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则是一种人的本体论,其逻辑起点是对抽象的人的思考。而从方法论的层面来看,鲁迅选择的是用存在主义哲学来看视中国文化本体结构的问题,致力于绝望中的反抗;果戈理则是用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来考察人的当下境况,坚信人的灵魂沟通。  相似文献   
6.
英语写作是培养英语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了一定的英语思维能力,英语学习就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当重视和加强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此,结合笔者教学实际从遣词、造句、谋篇三个方面谈一下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7.
王志耕 《中州学刊》2003,1(6):72-75
“全球化”是目前中国学界热门的话题 ,而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创作与研究的边缘化倾向亦成为批评界的焦点之一。为此我们以“全球化与文学”为题选编了一组文章 ,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一下全球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其中有作者主张要针对经济全球化建立一种人类的共同精神维度 ,而文学正堪负此使命。亦有作者认为全球化时代可能是物质、理性排斥、压抑精神的时代 ,亦需有文学来拯救人类萎缩的精神。还有作者以儿童文学世界所存有的人类普遍共性来整合民族间的差异从而将全球性意识统一起来。亦有作者从语词交流的角度探讨了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原来因语词的不可通约性而各自保持其民族性的文学亦会随之形成文化对话 ,进而达成不同文化间的沟通。相反的观点认为近代以来的西方“先进文明”可能构成“精神全球化”的基础 ,故而文学随之应然退场 ,而语言在其语用功能的发挥下将恢复人类存在本真的诗性 ,从而使人类心灵获得真正的解放。本组文章尚未能就全部问题充分展开 ,但都表达了研究者对全球化语境下文学境遇与功能的独特思考 ,它们将对国内“全球化与文学”这一论题的探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志耕 《河北学刊》2002,22(4):88-92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原型形象中 ,女性人物是深具文化意蕴的一类。依照弗莱的理论 ,她们可归入“中介新娘”原型。中介新娘是堕落的 ,但并不邪恶 ,她们“爱多”的品质成为拯救———自我救赎和拯救他人———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比较文学:走向现代文论与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以跨越为特征的边缘性学科,其学科建设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孙景尧的文章通过对国内较通行的比较文学教材的评述,对该学科在中国的现状表现出一种忧虑:比较文学是否可能成为比较玄学.王志耕以<新编比较文学教程>为例,肯定了比较文学走向现代文论与文化研究的趋向.徐田秀通过对<比较文学论>的阅读,提出了寻找中国比较文学之"根"的问题.李兰生则从汉语文化语境中的外国文学研究着眼,探讨了实现"中国化"学术理念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0.
卢那察尔斯基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批评的最高成就,其批评实践体现着辩证法的光辉,既有对作品特质的社会及时代成因的解读,也有对艺术家生物个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的肯定,但艺术家生物个性从本质上说仍是在对社会与时代的抗拒与超越中形成.同时,特定的语境决定着卢那察尔斯基批评的意识形态规则,这一规则既导致某些越界阐释与功利色彩,也体现着这一语境中批评家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