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王晓葵 《学术月刊》2012,(7):126-130,137
王晓葵认为,记忆研究已逐渐从分析近代民族国家的文化建构扩展到近代社会文化的整个领域,并为解释当下的文化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方法。记忆具有身体性和主观性的特征,为了避免记忆研究的平板化和定型化,需要综合多学科视角,开拓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民俗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灾害研究以灾害文化为对象,旨在通过传承灾害记忆达到防灾减灾、灾后恢复的目的,即实现灾害的"文化化"。以旱灾为例,论述灾害是一个包含语言、民俗行为、物象景观等多元叙事形态的综合叙事体系,既是对灾害文化记忆的构建,又蕴含着基于灾害"文化化"逻辑的民俗应对路径。  相似文献   
3.
王晓葵 《日本学刊》2002,(2):149-152
西学东渐在中日史学界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这不仅因为对于中日两国 来说,来自 西方的学问和挑战直接影响了其现代化的进程,而且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我们当今如何解决 文明之间的冲突、共存、融和这一历史课题具有借鉴意义。在中国,有对各国的来华传教士 的活动的专题研究,利玛窦、徐光启这样一些关键人物,也都有人物传记出版。而在日 本,则更有像兰学资料研究会这样专门学术组织定期举行学术研讨会、出版论文集。此外, 日本洋学研究的一大特点是不仅在宏观上有整体的把握和分析,对各个乡村地区的洋学家 的活动的实证研究也有…  相似文献   
4.
吴薇  王晓葵 《民族学刊》2017,8(6):37-45, 107-109
彝族禳灾仪式及节日是特定人群在特定生存环境中的生活经验与集体记忆,是适应其生产生活的有效地方性知识,是彝族人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表达。但在当下社会场域中,不同主体从自身所属利益共同体出发,赋予其形态各异的价值取向。在此过程中,禳灾记忆主体的传统地位被改变,原有“价值”在新的评判标准下被重新评价和书写。因此,本文将通过不同主体在申遗“在场”中的话语、行动和博弈,呈现申遗作为一种公共行为如何被行政权力、商业资本、地方精英、当地民众等主体进行价值重构并符号化;分析概念化的非遗保护在实践语境中的差异性及原因。在此基础上,从禳灾仪式之一的彝族儿童节“阿依蒙格”反思申遗与文化认同之间的矛盾及可能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