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王绍东 《河北学刊》2012,32(5):60-64
从人类文明史整体发展阶段而言,绝不能简单地认为游牧生产方式落后,农耕生产方式先进;游牧民族进攻,农耕民族防御。在长城以北发展游牧经济,既突破了环境对人类的限制,又保护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在战国秦汉时期,农耕民族处于总体上的进攻与扩张,战术上的防御与退守态势,而游牧民族则处于战略上的退缩与战术上的进攻态势。  相似文献   
2.
王绍东 《阴山学刊》2007,20(4):43-45
针对东汉后期土地兼并,中原人民流离失所的情况,崔寔建议把边疆地区作为移民开发的理想场所,并把移民开发的作用提到了新的认识高度。在任五原太守期间,他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建立和完善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御体系,使五原郡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为维护东汉王朝在边疆统治的稳固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秦文化是以游牧文化为基础形成的文化,是一种富于进取精神和征服欲望的"虎狼文化".秦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相似是由于秦人特殊的发展道路与地理政治环境等因素造成的.秦文化的特点相对于中原地区那种内敛,保守,柔弱怕变,适可而止的文化特点来说,更能够适应竞争的需要和统一战争的需要.然而,秦文化不是游牧文化的简单重复和翻版,秦在对游牧文化进行积极吸纳的基础上,又对以游牧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改造和整合,使它与先进的法家文化相结合,把其中的积极因素上升为国家的统一政策,从而使游牧文化的因子得到了升华.  相似文献   
4.
对于长城的功能与作用,学者们多将其界定在防御工程这一范畴。实际上,由于长城修筑的时代长、情况复杂,其功能与作用也不可一概而论。以战国秦汉时期的长城为例,它的功能与作用就是多方面的。既有防御功能,也有开拓功能,其中向游牧地区的开拓扩张功能占据着重要地位;此外,中原王朝统治者修筑长城主观上希望它发挥隔离农耕文化区与游牧文化区的作用,而客观上却起到了联系与融通农耕文化区与游牧文化区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三不朽”说对司马迁及《史记》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不朽”说,最早在《左传》中完整提出,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①通过垂德后世、建功立业和著书立说,超越短暂而有限的生命,获取人生永恒的价值,在中国古代文化人士的观念中,带有普遍的意义,始终影响着他们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6.
汉文帝采取的处理与匈奴关系的策略,是冷静、理性而又得当的。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承认汉匈双方是“分疆自立、和睦共存”的关系;能够体恤理解匈奴的生存环境与所遇困难,必要时给予援助和支持;信守与匈奴的和亲协定,从大局出发尽力维护双方的友好关系;当匈奴违约侵汉时,则组织力量进行有力回击;同时加强骑兵建设,巩固北部边防。汉文帝的上述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适应了双方经济上互补性和政治上统一性的要求,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发生,是一种双赢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窦太后对汉初推行无为政治具有重大影响,但由于身处男权社会,再加上遵循黄老学说的柔弱之术,她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幕后而不是台前。在窦太后参与政治的40多年时间里,她始终利用与三位皇帝的特殊关系,抓住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倡导黄老学说,坚持把黄老学说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二是荐举信奉黄老思想的人才,打击和压制主张儒家学说或法家学说的人才。窦太后一生崇尚黄老学说,坚持无为政治,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既受家庭出身的影响,也有吕、薄两位太后的浸染;既是政治生涯的体验,也是修身养性的感悟。  相似文献   
8.
阴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地区,它西起狼山,中段为乌拉山、大青山、灰腾梁山,东段为坝上高原的大马群山,至多伦。阴山东西约1200公里,南北50~100公里。阴山以南,湖泊众多,降雨充沛,水草丰美,宜农宜牧;阴山以北则寒冷干燥,无霜期短,有广袤的草原可以放牧。  相似文献   
9.
历来认为 ,秦始皇完全接受了五德终始学说 ,并把它运用于政治实践之中。本文研究指出 :秦始皇对五德终始学说加以了改造 ,去掉这一学说的道德约束因素 ,用以说明秦朝代周的合理性 ;改换五德循环代替的内容 ,制造秦朝江山永固的神话 ;淡化水德养育万物、谦和卑下的特性 ,突出其阴暗冷酷、严刑竣法的要求。从而把”五德终始学说”这一既维护君权又限制君权的理论改造成了只维护君权不限制君权的理论 ,并对秦朝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五德终始学说中的水德与秦汉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诸子认为水德的主要特性是养育生命,浸润万物,讲求道德,他们希望以水德约束新的王朝注重仁德教化。秦始皇对水德的特性加以改造,突出了水德阴森寒冷、冲击破坏、危害生命的一面,并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实施了暴虐残酷的统治政策。汉初对水德重新阐释,恢复对其清净无为特性的认识,采取了“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治国方略。到了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汉初君臣对水德的认识已不再适应于新的政治经济形势,水德亦终为土德所取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