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学院提升办学质量、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在此首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进行界定,进而从共性、个性两个大方面分析了民办高职学院师资队伍存在的九个主要问题及成因,最后将以"双师型"立足在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整体建设为出发点提出了民办高职学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和构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福建省开展五人制足球较成熟的4所高校的调查,分析五人制足球运动在福建高校开展的意义、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与设想,明确了应该在福建省各个高校内积极开展与推广五人制足球,最终推动大众足球运动的普及与发展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4.
基建迭代,安全风险有变,治理方略有别.本文在公共管理和风险治理主题下,遵循"风险呈现—风险属性—治理挑战—治理回应"的逻辑主线,探讨国家布局数字新基建后安全风险的新变化及其治理问题.研究发现,数字新基建下,数字化安全风险激增,社会安全风险复发,政治安全风险上升,风险边界扩大、影响外溢;传统风险向新兴风险转移,目标风险与次生风险博弈,客观风险与感知风险交织,风险治理将面临"科林格里奇困境""按下葫芦浮起瓢""多安全才安全"等多重挑战.因此,数字新基建下,要积极适应新兴风险,随着风险的持续呈现和认识深化适时调整治理方略;要正视风险多元化,将原来只关注目标风险的治理框架改进为综合权衡目标风险和次生风险的治理框架;要重视感知风险,通过多层次风险沟通策略,凝聚风险共识,推动风险共担.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文献。《讲话》所阐明的各项原则,为我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几十年来,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使我国的文艺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近几年来,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下,有人对《讲话》提出种种非议,甚至全盘否定,公开反对《讲话》的精神,背离《讲话》的原则。因此,在纪念《讲话》发表45周年之际,重新学习和研究贯彻《讲话》的精神,对于繁荣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谭赛琼: 你好! 你我曾经有过一段美好的回忆:放学我们走在一起,下课我们粘在一起,吃饭下楼我们跑在一起。如果我有一本好书绝不会一个人看,而是我们一起分享,你对我也—样。但是,后来我们因为—件小事而散了伙。  相似文献   
7.
8.
李中标同志与邓浪平副教授撰写的《现代公文校核学》 ,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由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文选德等领导题词 ,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谢康生作序。我读完该书 ,不仅为作者的勤奋学习、与时俱进、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所感动 ,而且受益匪浅。我觉得 ,该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具有以下四大特色。一、针对性强该书是作者应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办文工作的需要而撰写的 ,因此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一是针对公文的地位、作用、拟制责任的认识问题 ,回答了公文处理工作的意义、作用和认真做好公文处理工作的重要性。公…  相似文献   
9.
王驰  雷震 《社会科学家》2023,(11):84-89
乡村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乡村治理在国家治理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乡村治、国家兴,能否实现善治既关乎乡村自身稳定发展,更关乎国家长治久安。新时代,重塑善治构成了乡村治理的主要逻辑,而要推动乡村治理走向善治关键在于乡村治理现代化,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需要以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标的,不断提升治理效能。在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建构与实现的过程中围绕治理体制、治理制度、治理人才、治理文化和治理模式却存在着实然与应然之间的矛盾,已成为阻碍乡村治理现代化实现的瓶颈。消解矛盾、突破瓶颈需要;优化责权配置,强化乡村治理整体效能;提升共治能力,构建多元主体协调治理格局;培育治理人才,加大乡村治理人才供给力度;拓展文化空间,加快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简化治理层级,建设数字乡村实现精准治理——从而真正建构起新的善治格局,全面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110接处警诞生至今已过38载,在社会治理实践中正溢出效应显著,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促进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典型样本。遵循“问题解决与发现新知”的思路,深描与讨论J省110接处警改革进程,构建了“三制一情”动态耦合解释框架。制度性要素(体制、机制、制度)和非制度性要素(警情)是推动110接处警改革的内驱力和外驱力,二者相互作用,不可或缺,但需要注意动态调适,功能耦合。研究增强了对作为中国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基础机制及其背后机理的理解,对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和深化110接处警改革亦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