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6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日两国的独岛主权之争,涉及两国的历史纠纷,牵动两国国民的感情,也严重影响了两国关系。对此,韩日两国分别从历史文献、先占原则、条约文书等三个方面寻找自己拥有独岛主权的依据。总体看,韩国拥有独岛主权的依据比较充分和有力,但这并不意味着独岛争端的结束。独岛之争的背后有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意义,因而韩日两国都无妥协之意。在独岛之争升温时,两国政府应采取克制态度,尽量避免纠纷升级。但这个问题却不易解决。  相似文献   
2.
从历史学角度看,儒文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态。从宗教学角度看,儒文化通过教化追求价值理想,强调自我功夫,张扬人性和个性,而非信仰的皈依,因而对政治权威的约束力不比宗教。从科学角度看,儒文化包含学术,但把求知作为手段而非目的,因而不能使认识穿越人文直指事物。从政治学角度看,儒文化仅从统治者的立场思考权力,没能在政治主体问题上实现理念革命。儒文化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其现代转型,延伸到中华现代文明,仍是中华文明复兴的价值资源。  相似文献   
3.
古代中国王朝的周期性崩溃,与土地资源有限条件下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有关。人口的增加稀释了人均生存资源,生存资源的紧缺又加剧了社会冲突,最后导致社会体系的崩溃。中国古代社会始终没能摆脱这种"治乱循环"的困境。从系统论角度看,以土地为核心的生存资源构成相对不变的边界条件,人口数量是一个有起有落的变量,"改朝"是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交织形成的历史振荡。明末以来一些思想家对人口数量自然增长给社会带来的问题有所认识。中国自清末以来人口基数增大,人口的质量受到关注,但土地问题仍影响了20世纪中国政治的走向。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经济方面的成就,与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数量的控制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明和文化是描述社会生活形态和发育状况的关键词汇。可以从意识形态文化、政治文化、学术文化、法治文化等四个方面来透视文明的性质。据此分析 ,中华古代文明是政治文化主导、伦理文化支撑、学术文化和法治文化发育不充分的文明。这种文明结构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相对较高的技术水平有关。中华古代文明的这种特点 ,在历史上发挥了特殊的社会整合功能 ,也深刻影响了其向现代转型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随着90年代以来新一轮"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和国内近20年的"市场经济改革"所造成的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人们普遍感觉到,现代文学研究在80年代形成的许多基本的理论预设和分析思路难以再继续有效地发挥作用.在今天,现代文学研究如何继续保持学科的"当代性"?如何拓展研究的范围和丰富自己的分析方法?如何在发展学术规范的同时保持艺术敏感和思想锋芒?如何理解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关系?如何将历史研究和当下的文学批评结合起来?……在这一系列问题上,学术界正在产生许多新的理解、新的分歧和新的共识.本刊在上海大学2001年11月举办的"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转变"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组织的这一组笔谈,正部分地触及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草原文化中的自然观是依赖自然、崇拜自然、挚爱自然、美誉自然、适从自然、管理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素朴的生态伦理观,其中虽包含迷信、谬误与糟粕的成分,但也不乏科学、正确与精华,在环境伦理哲学方面,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启示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7.
关于长篇小说《秦腔》的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初,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在《收获》分两期发表,并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此作一出,即在读书界和创作界激起了广泛的反响,京沪两地批评家也迅速做出反应,并分别召开了气氛热烈的研讨会。上海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的部分研究生,在导师王鸿生教授的主持下,通过认真的阅读和讨论,撰文就贾氏的这一新作进行了笔谈。  相似文献   
8.
作为西方文化核心之形而上学所遭遇的危机,不仅在于真理之“起源”或“终极”的缺失,也不单单呈现为后现代主义者津津乐道的“不确定性”与“内在性”之间所构成的悖论,更在于“超越”于实践本身之优先性的一切理论建树形式的不可避免的塌方。文章认为,在后哲学时代,以返回“原始伦理”为契机,继续发掘和创造性地转化中国传统伦理智慧,直面以技术统治和价值虚无互为表征的现代性难题,构成了当代汉语思想复兴的重要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9.
《汉书》中诸子之学出于王官的说法受到现代学者质疑,其中儒文化的起源得到深入讨论。历史地看,儒文化的起源和殷商遗民参与制订周礼有关。周礼的制订标志着中国王官文化体系的形成,其特点是将政治大一统的基础建立在宗法伦理之上。周礼蕴含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内涵给儒文化以永久的启示。儒道墨法各家中,只有儒家认同周代王官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也是儒学后来成为与中国传统政治相适应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0.
周朝的天子称王,周的政治理念是"王道",也是儒家倾心的理想政治.周的王道政治对统治者有"德"的要求,是所谓"德政".孔子提出"仁政"概念,主张士人参政议政.春秋战国的霸道政治背离了周的王道.秦制取代周制,霸道的色彩明显,但传统皇朝政治实质上是杂用王道和霸道.主张王道的儒学始终从统治者的角度思考政治,因而不能成为政治学;法家所言之法是统治之法,不限制君权,所以是"霸道"的理论.中国政治文化在20世纪才有了民权、民主、宪法等全新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