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7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汉时期的黄帝传说以黄帝的生平、功德、政事、世系为核心,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系统.在黄帝传说中,圣王、正统、神仙三者被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大一统政治所应遵循的基本政治原则:天人关系原则,政治道德原则,权力分配原则.依据黄帝传说所体现的政治原则和政治象征意义,秦汉时期的统治者和儒生、方士进行了积极的政治实践,促成了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根据纪传体正史记载统计,两汉(包括新朝)诸侯官吏自杀现象屡屡出现。究其自杀动机有被迫、惧祸、守节和保全家室等。这种自杀现象的社会根源是囿于礼的传统、对精神自由或肉体尊严的维护以及儒家经义的影响,它是特定公共行政和政治强权下形成的一种扭曲的社会习俗  相似文献   
3.
论汉代特进     
汉代特进是一种主要加于列侯的位阶,体现的是身份和道德,可以出任其它官职。部分列侯通过特进加入朝廷秩序。特进是汉代君臣权势格局调适的结果,反映了汉代官僚等级制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版本的研究历史悠久,从刘向、刘歆父子校书算起,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其间,版本学由开端、发展而成熟,并出现过几个高潮,而宋代、清代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特别是清代,版本学成为当时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版本目录和版本著作十分丰富,而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济济一堂。  相似文献   
5.
秦帝国建立之后,为了寻求统治的合理性,从思想上对其功业予以阐发,肯定功业的伟大性,显示功业的神圣性,弘扬功业的正义性,将现实成功与长远利益、个体人格与国家统治、天人关系与道德追求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观念系统,这是战国时期功利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史记·秦本纪》叙述的非子之前的秦的祖先世系存在很多矛盾和抵牾之处,这和秦政治权威的出现及相应的文化建构有关。秦人的政治权威出现在非子时期。非子是秦人第一个政治权威。秦人政治权威的出现凝聚和凸显了“秦赢”族群,并且对文化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秦赢”族群需要相应的文化建构,以非子为首的秦人自然地将文化建构的目光投向周的宗法文化。秦的祖先世系突出的是宗族的神圣性、祖先的功业、宗族的历史,反映了秦赢宗族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现实的文化需要。秦的祖先世系的文化价值和史实价值相比较来说。文化价值更应该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7.
"绝地天通"的改革是在颛顼的主持下进行的,而秦的先祖是颛顼之后;商人以崇鬼重巫而著名,秦文化和商文化有密切的关系;秦先祖中衍"鸟身人言",与<山海经>中的句芒形象相似,而<山海经>和巫术有关.这些都显示秦在商代及其以前可能经历过一个巫术兴盛的时代.从西周到春秋初期,受周文化的影响,秦经历了一个文化转型,巫术文化的主导地位被史官文化所取代.史官文化的发展增强了秦的政治理性和历史意识,推动了秦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但巫术文化在秦仍有较多的残留,使秦文化表现出更多的神秘性.  相似文献   
8.
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的发现明确了春秋初芮国的地望,今陕西韩城的中部往北一直到龙门山属于芮国,与芮国关系密切的梁国在韩城南部到合阳一带。芮国、梁国地区是沟通黄河两岸的重要渡口的所在。秦迁都雍城后,明确其战略思想是“饮马于河”,目标是争夺东进的渡口和河西地区,并最终灭了芮国和梁国,但芮、梁旧地随后又被晋国占领。在以后漫长的时期,秦、晋双方围绕东进的渡口和河西地区反复争夺。秦国在“饮马于河”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融入了列国争霸形势之中,成为霸主强国,对当时的政治格局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佩剑本是贵族特权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国君、官吏佩剑和士佩剑两种趋势 ,东汉之后佩剑之风渐衰。在佩剑风习的流变中 ,剑一方面具有了权杖的意义 ,另一方面又孳生出侠义精神 ,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种价值取向 ,折射出士的精神构成  相似文献   
10.
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必须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的改革,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逐步构建起注重素质教育,具有自己特色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