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语文教育中审美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塑造人的一种活动 ,审美也是一种教育。审美教育需要借助各种各样的审美媒介。语文教育中有很多因素是美的载体 ,是审美的媒介。因此 ,在语文教育中进行美育不但可能而且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艺概》浅说田忠辉《艺概》一书是清代学者刘熙载晚年的著作,它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历史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它用“概述”“概说”“概论”的表达方式,总括了诗、词、曲、赋、文、书法等艺术部门的审美特征、发展脉络与艺术规律,几乎包容了中国文艺发展史所应触及的全...  相似文献   
3.
随着商业时代带来的全新的变化,经典美学面对新的审美趣味带来的挑战。本文在分析和批判当下的语言混淆、广告迷离等一些审美现象的同时,提出从美学体系的构建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入手,建构商业时代的美学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对当时俄国流行的黑格尔美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实主义美学观的一座理程碑.该书以费尔巴哈哲学为基础,对当时俄国流行的黑格尔唯心主义美学观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唯物主义的美学观点体系,对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富于诗意的运行轨迹,它以取象譬类、天人互参的方式,以饱含情感的意象氛囤直迭诗意追求.本文通过言意之辩的探寻和艺术与意象思维一致性的研究,指出意象思维与艺术的诗意指向,最后通过对王国维“境界说”的考察,进一步对诗化世界作出更高层次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古代文论研究在对古代文论资料的整理日趋完善和对古代文论内容的研究日趋细化之上,区别于20世纪80年代的古代文论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即对古代文论研究的反思的趋势,这一趋势甚至成为古代文论研究舞台上的重头戏。本文重点探讨九十年代以来对古代文论研究反思的一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理论的三重品格与文艺学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认为理论必有预设 ,提出了理论存在的三重品格 :人文性、建构性和反思性。以此为背景 ,文章通过对文艺学合法性危机的分析 ,指出了突破认识论基础上的文艺学 ,走向生存论的文艺学的人文性意义。最后文章指出 ,文艺学的出路在于走向文化诗学。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写作课程教学中,按照培养目标研究现象,分析问题,总结规律,做了大量问卷调查,摸清情况,创新课程内容体系,认真思考,为写作学实训教学设计切实可行的理念提供了支持。我们要求汉语言本科学生四年写作一百篇文章,并确定其实训理念为:以学生作为主体,以教师指导为手段,目的在于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教学理念的核心内容是:加大写作训练数量和提升写作质量,安排必要的写作文体和充分的技巧训练,教师评价,学生反思修改,反复训练,提升能力,在文体观念、技巧运用、情感抒发和思想表达等方面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9.
从源头看,中国小说代表的是一种“异在”的话语精神。不同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言说,小说话语的非主流性或说反主流性代表了一种风格,体现了等级差异和争夺话语权的倾向,小说浅俗的话语特点也注定了其边缘化的地位。在小说怪力乱神精神背后是反叛正统意识形态的话语追求,这种“怪力乱神”违背儒家以“仁”“礼”为核心的中正精神,有纵情乱性的作用,从形式和言说方式上深含着“异在”精神的解构功能。《水浒传》体现了这种怪力乱神精神,并以人物形象、语言策略和意蕴氛围映现出来,作为中国传统小说的经典模式,它由特定的结构组成,其构成因素与正统主流经典话语相异,表达了强烈的“异在”精神。  相似文献   
10.
田忠辉 《探求》2009,(3):80-80,48
回顾华夏历史的深处,我们会发现,美无处不是活生生的存在着。执卷在手,在悠长的回顾中,我们听到广东商学院教授江冰先生在《中华服饰文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中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谱写了一曲感性的美学奏鸣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中国式审美趣味的样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